在风吹麦浪的金色季节,带孩子重新认识“种地”这件事

成都儿童团 2024-05-20 09:51:42

一个多月前,被称为“成都版喜洲”的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景观吸引了不少家庭特意前往打卡。算算时间,小麦到了成熟的时间,麦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金黄。

在风吹麦浪的收获季节,团长想推荐一部“种小麦”的农耕综艺给家长们——《种地吧》。

我们常常说“粒粒皆辛苦”,节目就像一个小小窗口,可以带家长和孩子重新认识一下“耕耘”这件事,让更多小朋友了解农业,对农业的概念有具体认知。

除了种地这件事本身,节目中所呈现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做具体的事,拥抱真实的生活。

对啦,我们的宝墩·古蜀文明探索营地推出了活动“宝墩·耕耘记”,让孩子和家长有机会走进真实的土地去播种,去收获,去感受。(点击此处即可查看详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是大多数小朋友们都会背诵的一首古诗。但农民究竟有多辛苦?粮食需要播种、施肥、收割这些步骤,但具体的工作量是怎么样的?

在《种地吧》里,“辛苦”从概念变成了非常具体的画面。

简单来说,《种地吧》的主线任务是这样的:节目组向当地村民借了几片田地,十个年轻人把村民已经种好的水稻收割后卖钱,以这笔钱为启动资金,在田里种冬小麦。也可以搞一搞养殖、种花、种菜等副业。

等到小麦成熟后收割卖钱,连本带利地把钱还给村民。

所以他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收水稻。

一群人在田里忙地脚不沾地,从大清早干到太阳下山,连午饭都是蹲在田边解决。结果收工时一看,实际收割总进度0.04%。

为了加快效率,引入收割机后,一天下来收割了3吨稻子。3吨,听起来是个很庞大的数字了吧,但他们把水稻送到烘粮的工厂后,发现根本达不到起烘量。

“十个人才收了3吨?这一点怎么哄?起烘量是13吨!”

地里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不能及时烘干就容易发霉,收粮进度慢就赶不上冬小麦的播种期,耽误的是整片土地的规划。

在土地里,时间是最重要的,农时不会等人。十个人只能紧急决定,连夜去抢收水稻。

就这样连日连夜地干了6天时间,总算收完了八片水稻田。

这期间,由于天气、土地情况等各种不可控因素,三台水稻收割机,陷在泥里37次,经历了48次维修。

经历了抢收水稻后,其中一名年轻人坐在田边感叹:我现在觉得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罪名。

第二件能直观感受到辛苦的事情,是通沟。

这片百亩田地原本种的是水稻,想要接下来种小麦必须得给土壤充分排水、挖排水沟。恰巧那段时间几乎都是雨雪天,地里积水越来越多。

《种地吧》除了每周固定播出的节目正片,还会经常开实时直播。

抢收完水稻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只要点进直播间就能看见一群人哼哧哼哧地拿着工具在雨中通沟。

为了尽快给土地排水,他们跳进水渠里疏通淤泥,哆哆嗦嗦地干到大晚上。

过程磕磕绊绊,但好在赶上了播种。

我们知道种地需要撒化肥,但可能会忽略肥料的装卸也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因为卡车陷在泥里,十个人只能在雨天咬着牙从车上搬卸1200袋化肥,每袋50斤,总共30吨。燃,是真的燃,但累也是真的累。

节目呈现的是半年的劳作过程,但对以种地为生的人来说,这是年复一年的日常。

好在辛苦之外,也有期望。除了“粒粒皆辛苦”,节目非常直观地展示了科技对于农业的作用。

比如利用现代农业机械,仅用一天时间就高效完成了百亩小麦的收割;利用无人机进行小麦播种,不仅高效,还可以精准地控制种子的密度。

在第一季中,几千盆玫瑰以及各种蔬菜都需要人工去浇水、施肥,耗时耗力。

但新一季节目里,地里多了台水肥一体机。利用集成系统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进行精准地浇水施肥。

解放出来的人力,就有机会做更多的尝试。

如果说“辛苦”是种地的底色,那通过科技让种地变得不那么辛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科技兴农”的真正含义。

种植主粮是主线任务,《种地吧》中也通过不少“支线任务”呈现悠悠日常。第一年,十个年轻人分成了种植组、养殖组、基建组。

种植组的日常工作,应该是和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最为接近的一种。

他们尝试了种玫瑰、樱桃萝卜、水培生菜、玉米、快菜、包菜等多种植物。

作为观众,能很好地带入他们的视角去了解不同作物,原来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活法。比如樱桃萝卜很好种,非常适合对种植感兴趣的新手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种。

樱桃萝卜

不仅如此,还能完整地见证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

似乎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接下来再交给时间,总有一些未知的惊喜在等待着。

新一季的《种地吧》不再分组,大家进行了更多的尝试,比如种辣椒、郁金香、草莓、韭黄、苦苣、羽衣甘蓝、可使用玫瑰等等。

关于这些蔬菜水果,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制作草莓酱、鲜花饼、健康餐。

对于有兴趣种菜的孩子来说,就像一本农学手册,跟着他们一点点学,一点点做,也能种好自己的菜。

养殖组养了鸡、鸭、鹅、羊,但和小朋友想象中的“可爱动物城”有些不同,它更像一场生命教育。

小组成员学着帮小鸡破壳,做恒温箱,但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小鸡互相踩踏,鸭子被鹅踩死等情况。

他们搭建羊棚,给羊打针,甚至是帮羊接生,以及产后护理。

有天早上,养殖组的成员去喂草料,发现一只母羊已经生产,三个都是死胎。忽然直面生死的几个年轻人,缓了缓情绪,把地上的小羊尸体装起来,去做无害化处理。

母羊生产时难产,迟迟生不下来,兽医通过视频远程指导,让他们把手伸进母羊产道里,把小羊羔的头扶正,帮助小羊出生。

第一只出来时仅剩一口气,现场紧急抢救后还是没活过来。

第二只在几个年轻人的帮助下,很艰难地出来了,但极度虚弱。

母羊非常着急,舔舐完它身上的粘液后,用咬耳朵的方式刺激它站起来,结果把它半只耳朵都咬掉了。

母羊生产这个片段,哪怕隔着屏幕都会为小羊捏一把汗,强烈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就像嘉宾说的那句:“每个生命都来得很辛苦。”

基建组负责改善居住环境,比如装修屋子、搭景观台、砌花台、墙面彩绘等等。

进节目前是弹吉他、搞音乐、学表演的年轻人,住上一段时间后,个个都成了“手艺人”。

不管缺什么,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做一个”。

做饭的时候发现没擀面杖,拿起一旁断了的铲子手柄就开做;桌子椅子不够,转头就量尺寸、锯木板;吃饭时不好夹菜,还能做个转盘。

屋里的地砖是自己一边学,一边铺的;篮球架是自己拼好焊好的,球场是自己画的;厨房的橱柜也是自己一点点动手做出来的。

看他们通过动手一点一点改善生活环境,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这么有趣,原来做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可以如此有成就感。

相信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启发,虽不至于动手装修房屋,但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让家变温馨的小事,何尝不是一种高质量亲子陪伴呢?

今年春天开播的第二季《种地吧》,由于承包土地面积增加,尝试的范围变大,常常是一大堆事情同时进行。

时间表一拉出来,好像每件事都很着急,每件事人手都不够用。

怎么解决呢——去做。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第二季节目里,新增了一处玻璃大棚,但由于闲置太久,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是飞行嘉宾看了都感叹“上不来气”的程度。

玻璃大棚外是一片鱼塘,鱼塘和大棚是一样的问题——堆满垃圾。

但大家就这样一点一点捡,一车一车往外搬,或是在泥地里连滚带爬地清理,还真把玻璃大棚和鱼塘给收拾出来了。看吧,只要开始做,总会有答案。

有问题怎么办?想办法解决就好了。

第二季节目开始时,他们列出了种小麦、种油菜花、挖塘养小龙虾、外出学习、种食用玫瑰、搭架子种草莓等需要在过年前完成的事情。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播种时间晚影响油菜花生长、虾塘的水滲到麦田造成积水、因天气太冷不少鱼都生病了,龙虾下塘也时间一推再推、玫瑰花地太湿,差点被“闷死”。

面对频繁发生的意外,十个年轻人倒是有种很稀缺的品质——情绪稳定。

出现问题就一点一点改正,比如虾塘漏水,赶紧联系村里的居民来看看情况;油菜花长不高,就策划适合儿童的打卡花田;玫瑰花地太湿,就通过处理地膜让土地多“透透气”。

不埋怨,不内耗,尽力去做好能做的事情,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尤其重要。

如今,十个人承包的这片土地已经满是待收割的金色小麦,小龙虾、草莓、玫瑰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到了消费者手中。

虽然农业这件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土地,是在不确定中难得的确定:

——去撒种子,去施肥,去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件事,总会有点收获的。

相信当小朋友看见这些年轻人在土地上做的事情后,或许能明白土地不单是把种子变成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的魔法,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生动的解释。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不仅仅适用于种地,而是我们生活中最朴素的道理。

——————————

为了让更多孩子体验到农耕的乐趣,我们也推出了系列营地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去田野中当一天“农场主”,体验一次“新农人”。

宝墩·耕耘记

Wow~土豆!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报名

春耕秋收,是长久以来大家对农耕生活的总结,仿佛春日的播种与秋日的收获是农耕生活的全部。实际上,每个季节都有适合耕种的农作物,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四季农耕画卷。

所以,我们想带孩子在宝墩·古蜀文明探索营地寻找“夏种”的农作物,去种红薯、挖土豆,了解小小土豆奇妙的一生。

● 地点 :宝墩·古蜀文明探索营地(新津)

● 时间 :05.25、06.02

● 价格 :168元/人(大小同价)

● 招募对象 :亲子家庭

戳这里查看活动详情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图|《种地吧》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