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靖江东线第一帆纪念馆,听听当年参战老船工的访谈录音片段

爱写游记的江南小哥哥 2024-03-03 23:04:35

写在前面的话

接上一回,参观了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的户外部分。在公园西北角有一座纪念馆,里面展示了丰富的史料,除了图文,还有不少生动的语音视频片段。当年的参战人员,无论是指战员还是支前民工、船工,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年代的故事。言语之间,有浓浓的自豪,也有意味深长的期许。

返程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正播放着一段有些年代的歌曲:“来吧,让我们携手共行;追逐夕阳的步履,走在林间的小径,撩过清清小溪,那儿有一座小小蜗居,等待着我们,踏着夕阳归去。”是的,此时踏着夕阳归去,十分应景。

1.位于纪念公园西北侧的纪念馆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作为传承精神的教育基地,包含户外和室内两部分。其中户外展示,主要以雕塑群和千帆公园的造型为主;而室内部分,则是坐落在公园西北角的纪念馆史料展示,加上人工讲解。

东线第一帆早已变成了一种情感的汇聚,成为了一种象征,其中包含了渡江战役中曾经硝烟弥漫的那一刻,包含了军民同舟共济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包含了民众不惜一切代价的后勤保障。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他们之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表彰。

纪念馆前放置了一艘木制帆船,既是展品,又可以实用。它竖着高高的桅杆,白色的帆写着鲜红的大字“东线第一帆”。帆面很平整,仿佛迎着风全速前进。

这也是根据战斗中的帆船样式,进行等比例的制作。年幼的孩子们还很懵懂,新奇地围着船只上下打量,就像连珠炮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充满童趣的问题。旁边的家长耐心地解释着,有的绘声绘色,有的娓娓道来。于是,在这些讲述中,不知不觉,前辈们的情怀和事迹悄然传承了一遍又一遍。

看见墙上众多标牌,都是与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成为教育基地的铭牌。能想象得到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的事迹,在本土历史长河的各个重大事件中,其重要性绝对排在数一数二。

从这扇玻璃门进去,就到了馆内。与室外充足的阳光相比,馆内的光线猛地暗了下来,让人的视觉不太适应,需要调整一番。整个展馆共分为五个展区:战争背景、英勇抗击、艰苦卓绝、胜利曙光和铭记历史,分别对应了不同阶段的历史。

场馆里设计了类似于天井的布局,在入口处的走廊,透过一整块的玻璃橱窗可以看见一块展板。上面有当年指挥战斗的将军的饱含深情的题词“靖江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下面记载了从本土走出去的各级军人代表,更加令人动容的是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参与战斗的牺牲的靖江籍指战员和支前民工、船工。

2.渡江战役时的东线集结和民众支前行动

序言分析了历史背景,阐述了事件的实际发展,用一种高度浓缩的语句,概括了纪念馆的展览主题思想。语言是很有力量的,一段激昂的文字,能充分调动你波澜不惊的佛系情绪,变得振奋起来。

就像展板上的文字描述一样,这里本默默无闻,因为加载了战略的重要性,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忽然天将降大任,本土的前辈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如今留给我们的局面,虽然有困难有挑战,但迎难而上,创造更伟大的历史,也是我们对过去最好的铭记。

因为真实的物理环境,长江给航运带来了便利,给沿江两岸之间的交通带来了诸多不便。从军事角度,对攻守双方中的攻方,造成了很多困难。所以称之为长江天堑实至名归。南北两岸的江阴和靖江、张家港、如皋等城市,因为隶属不同行政区划,横跨两岸的交通直到今天,还是多有不便。不像重庆、武汉以及南京等沿江城市,后来陆续修建了很多跨江大桥,交通也有了不少改善。

从明代开始,这里和对岸的江阴,就已经是重要的防守门户,部署了炮台。作为上海、南京的水路屏障,是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直到了渡江战斗的前夕,一直都是重兵把守着。

从战略上决定东、中、西三线进行渡江战役,靖江这里被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随着时局的进一步变化,交战双方都在准备,大战也一触即发。

东线的各路人马都集结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们也直接参与了战斗。之后,他们戎马一生的战斗历程,与靖江这个地名,再也无法割舍。

忽然有这么多人马集结,本土民众也腾出房子和铺草,热情地接纳了他们。此时,大家空前团结,都有着坚定的信念,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

总人口才35万的本土民众,倾尽全力,尽管时间紧迫,物资缺口很大,但最后都能克服困难,筹集到位,为军队的后勤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物资的种类来看,有日常用品,有生产工具,有建筑材料,短时间内要筹集这么多,全城人民真的是怀着奉献精神,倾囊相助。

战争对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相当严重,但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修建百余里,修复两百余里的公路,民众的支持,超乎寻常。要知道,当时没有什么机械化,依赖的基本上都是纯人力。

投入支前人员上万名,进行修桥铺路,这个比例在当时的人口而言,非常可观。展板上很多地名、路名,遍布了城镇的东南西北,直到今天还保持原样沿用着。

渡江战役,最重要的是足够的船只和船工的配合。另外,游泳、划桨、升帆等水上作战的能力,这是船工擅长的,他们也充当起临时的教官,积极训练,与战士们一起共同完成了充足的战前准备。

伟人听说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也题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最经典的神来之笔,展现了博大的胸怀,当属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除了图文,还有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史料

投入了几千人员的支前民工,后来也兵分几路,一直跟随着战斗和建设的进程,完满地完成了任务,也实现了为之奋斗的愿望。

作为教育的场馆,除了最耀眼的渡江战役,通过时间轴的递进,展示了本地的战斗进程。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本土就撒下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的火种。

地方武装力量独立团,多年来一直扎根于本土,不断发展壮大,在整个地方战斗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馆方收集了来自老船工们的一手资料,以回忆录访问的方式,录制了他们讲述当年事迹的语音。语音分为靖江话和普通话两个版本,说起靖江话,和吴语系相比,发音存在很大的差别,语调和语气也相对硬朗一些。

这是纪念渡江战役,表彰支前民工、船工的纪念章。因为时间久远,表面有些磨损,但它们散发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

来自文艺方面的精神支持也丝毫没有落下。繁重的劳动让大家身体会产生疲劳,大家创作了很多支前歌谣,通俗易懂的歌词,极大地鼓舞了参与战斗的每一个人。

这是支前工作中的很多器具,造船一直是这里的强项。如今江边的多个造船厂,以及配套的锚链厂,在国内都是独角兽一般的存在。

纪念馆里循环播放着东线第一帆的专题片,同时还设置了VR战场、知识问答等互动体验环节,让观众的亲身参与感更强,印象更为深刻。

每一个小屏幕都在播放着当年不同当事人的事迹,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年代的故事。言语之间,有浓浓的自豪,也有意味深长的期许。

如今的靖江,各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全国百强县排列第30位。除了江阴长江大桥,即将在今年有望完工的江阴-靖江隧道,也会给跨江的交通带来很多便利。

离开的时候,收音机里传来一支有些年代的歌曲:“来吧,让我们携手共行;追逐夕阳的步履,走在林间的小径,撩过清清小溪,那儿有一座小小蜗居,等待着我们,踏着夕阳归去。”是的,此时踏着夕阳归去,十分应景。

0 阅读:0

爱写游记的江南小哥哥

简介:自由行,始终在路上。一边行,一边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