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乾隆在后期替八叔胤禩和九叔胤禟翻案?他觉得雍正做错了吗?

丁姑娘说历史 2023-05-05 21:08:24

为啥乾隆在后期替八叔胤禩和九叔胤禟翻案?他觉得雍正做错了吗?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诏书,赦免了八叔、九叔的所有罪责,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恢复了皇族的地位。

乾隆的爷爷康熙在位期间,因为皇位之争,由胤禟和组成的“八爷党”参加,而在雍正登基后,“八爷党”如胤禩、胤禟等人都不愿意归顺,这让雍正一怒之下,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将他们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并将他们的名字改成了“阿其那”、“塞思黑”,最后被活活折磨死。

乾隆陛下竟然大赦了他父皇雍正亲手定下的“胤禛二人谋反”这一铁证,不但大赦,乾隆陛下还在圣旨中说他们并无造反之意,这就相当于明目张胆地否认了他父皇给他们定罪的罪名,为什么乾隆陛下会这么不孝,要将他父皇陛下定下的罪名颠倒过来?

事实上,乾隆陛下并不是真的相信了雍正皇帝的所作所为,而是彻底颠覆了雍正皇帝在位时所定下的一切政策和人员部署。

乾隆最会跟他父亲雍正作对

如果说历史上有谁会和自己的父亲作对,那肯定是乾隆,自从乾隆登上皇位后,他就一直在和自己的父亲雍正作对,几乎所有的政策,都被乾隆轻描淡写的给推翻了,而雍正留给乾隆的那些臣子,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首先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大赦他三弟弘时。弘时是雍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他的年龄比乾隆还要大七岁,不过因为他的性子比较直,和雍正的脾气也不太对他的胃口,再加上和胤禛走的比较近,所以雍正对他很是看不顺眼,登基后就把他给绕了过去,暗中将乾隆定为储君。

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禛、胤禛一党被雍正清算的时候,弘时曾经站出来为胤禛求情,指责他对自己的兄弟太过残忍。于是,雍正一怒之下,下旨将弘时过继给了胤禩,并与他一起革职下狱。

弘时入狱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雍正皇帝到死都不肯原谅他。乾隆陛下登基后,第一道旨意就是赦免了弘时的所有罪过,恢复了他的皇族地位,甚至乾隆陛下还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这也是乾隆皇帝推翻雍正皇帝的开始,事实上,乾隆并不认同雍正皇帝对胤禛的残忍,因为胤禛和胤禛在朝堂上的声望很高,所以很多人对雍正皇帝的残忍行为很是不满,但是碍于雍正皇帝的权威,谁也不敢说什么。

这里面有弘时,也有乾隆,还有弘昼,他们都觉得雍正对胤禩等人太过了,不过乾隆与弘昼都是心机深沉之辈,不似弘时这般光明磊落,直截了当地指出雍正对自己的兄长残忍,这也是为什么弘时被暴怒的雍正惩罚得更重的原因。

清代的历史学者孟森就对此作出了推论,他说:“世宗(雍正)处女之残忍,是所有学者所不以为然的。弘时虽不谨慎,但高宗却谨慎,直至时机成熟。

孟森的意思是,他的几个儿子对雍正皇帝的残忍行为很是不满,就连乾隆陛下也觉得雍正皇帝做错了什么,只有弘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而乾隆陛下则是在忍气吞声。

乾隆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胤禛等人翻案,但是他又不能直接推翻雍正的判决,于是就把自己的“哥哥”弘时给放了出来,因为两个人是同龄人,他也有这个权力。

乾隆登基后没多久,就下令放了康熙的十个儿子和十四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也是“八爷党”的一员。

胤禩失了康熙的宠信,支持胤禵争夺皇位,将“八爷党”改为“十四爷党”,因为他镇压了准噶尔酋长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所以雍正皇帝对他的疑心很重。不过,因为胤禛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以雍正并没有处死他,而是将他关进了大牢。

胤誐虽然看不起雍正皇帝,甚至公开宣布自己是雍正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没有将胤誐放在眼里,因为他的鲁莽和不受欢迎,所以雍正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关进了大牢之中。

乾隆登基后不久,便下诏,大赦了他们二人,封他们为“镇国公”。乾隆陛下先是大赦了弘历,然后又放了两个儿子,这就说明乾隆陛下要为两个儿子翻案了。

如果说乾隆陛下赦免弘时,宽恕了胤禟,只是为了给和两个儿子一个机会,那么乾隆陛下登基后的一系列动作,就不仅仅是为了给两个儿子一个机会,而是为了给自己的父亲雍正一个机会,而不是为了给两个儿子一个机会。

乾隆陛下登基后没多久,就下旨废除了雍正时期的新政,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彻底废除,而是乾隆陛下对雍正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改进,虽然不能说是彻底废除,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乾隆陛下觉得自己老爹的政策有很多缺陷,所以对那些不合理的政策进行了修改。

乾隆在登基后没多久,就公开宣布《大义觉迷录》是一本被列为禁书,并且命令所有人都不要再出版,因为这本书已经被他毁掉了。

这本《大义觉迷录》,就是雍正用来反击那些污言秽语的,因为胤禩的人缘极好,所以在胤禩死后,有不少江南的读书人为他鸣不平,说他杀了自己的弟弟,而在胤禩死后,更是有不少江南的读书人为他鸣不平,说他杀了自己的弟弟,甚至有人说他杀了自己的弟弟,还说他嗜酒如命,贪财嗜杀,荒淫无道。

到了最后,曾静和他的弟子张曦,说服了岳飞的后人,也就是川陕总督岳钟琪,造反了。岳钟琪将曾静和张熙交到了皇帝陛下的手中,皇帝陛下为了反驳曾静等人的污蔑,亲自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皇帝陛下辩护,甚至还特赦了曾静和张熙,让他们在百姓中传扬《大义觉迷录》,为皇帝陛下辩护。

但乾隆一登基,就将《大义觉迷录》列入了禁书,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在向世人宣告,雍正是个暴君,让他们不要再为自己辩护了吗,就连他自己的辩护,也被列入了禁书,可以说,乾隆此举,等于是将雍正的名声,彻底打上了一条铁板钉钉的标签,简直就是一条毒蛇。

而曾静、张熙等人,在皇帝去世之前,也曾叮嘱过后人,不要去追究他们二人教唆岳钟琪造反的事情,否则便是对皇帝的不孝。乾隆陛下登基后,立刻下令将曾静、张熙两人抓了起来,当众处死,罪名是叛国,这简直就是在京城里狠狠地抽了他父亲雍正一记耳光。

乾隆陛下处死曾静,处死张熙,宣布《大义觉迷录》为禁书,这件事震惊了所有人,也让雍正在百姓中的声望和形象更加恶劣,很多人都觉得乾隆陛下这个做儿子的受不了,所以才会让雍正陛下背上这个黑锅,可以说,乾隆陛下的所作所为,让雍正陛下的形象变得更加丑陋,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除此之外,乾隆陛下还对雍正朝的大臣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就连河南总督田文镜,在乾隆陛下登基后,他也死了好几年,但是却被乾隆陛下当众斥责他残暴,甚至还把他的陵墓给夷为平地。直隶总督李卫,这位雍正的左膀右臂,生前深受乾隆宠爱,死后却被乾隆责难。

雍正最后留给乾隆的四个人,一个是胤禄,一个是康熙十六子庄亲王,一个是胤礼,一个是康熙十七子果亲王,一个是鄂尔泰大学士,一个是张廷玉。这四个人里,有一个是胤礼,另一个是鄂尔泰,他死后受到了乾隆的惩罚,被赶出了圣贤庙,还有一个是乾隆大帝,将张廷玉的家产全部没收,乾隆大帝还特意下令,将张廷玉得到的所有财富全部收回,最终,张廷玉大帝在安徽桐城悲痛欲绝的死去。

此外,乾隆还将胤禄卷入了康熙朝废皇子弘晳的叛变事件中,弘晳为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最宠爱的儿子,也是弘晳的“父亲”。乾隆登基后,以弘晳与胤禄私通为由,认定他是叛徒,剥夺了弘晳的爵位,剥夺了他的宗室爵位,乾隆将他的名字改为四十六,因为他的年龄只有四十六岁,所以他的名字叫四十六。

乾隆陛下以弘晳叛国之事为借口,将胤禄革职,囚禁在了庄亲王府,同时,他的十三弟,也是雍正陛下最宠爱的十三弟,弘昌,弘晈,也因为这件事,被关在了自己的府邸之中。

可以说,乾隆登基后,不但推翻了雍正的政令,而且还打压了他喜欢的人,只要是他喜欢的人,乾隆就会否决,只要是他喜欢的人,乾隆就会斥责,由此可见,乾隆对自己的父亲雍正并不是很满意。

这倒也符合乾隆的性格,在史书上,他一直自称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而他崇拜的对象就是他的祖父康熙,就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祖父康熙对他的影响最大。而他的父亲雍正,则是一个严厉的统治者,这和康熙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因此乾隆对他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也难怪他会在登基后,和雍正针锋相对。

事实上,乾隆陛下在为两位皇子翻案的时候,已经给了雍正足够的面子

虽然乾隆大帝一直在和自己的父亲雍正大帝作对,但是乾隆大帝对自己的父亲却是客客气气的,因为这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

乾隆陛下在赦免两个儿子的旨意中说:“圣祖的八子,第九子,都是他的罪人。皇考只是下令削了他的爵位,改了他的名字,以示羞辱。从他们的心思来看,他们的贪图偷盗,实是在所难免,而且皇考登基之后,他们的怨恨诋毁,也是情理之中,并无明显的叛逆之意。皇考晚年,多次与朕商议,不悦,甚感遗憾。我在位四十三年,这件事非同小可,我不说,我的子孙后代也不会说。允毅和允炆,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并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了玉牒之中,供后人参考。这是对陛下仁慈的一种敬意,我的遗愿还没有了结,我希望他的灵魂能得到安慰。

乾隆陛下在这道圣旨中想要说明的是,胤禛兄弟二人的确有勾结,觊觎皇位,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反。所以,雍正在晚年的时候,经常向乾隆告状,说自己对自己的弟弟下手太重了,这也是为什么乾隆会看在雍正皇帝的面子上,原谅他们两个的原因。

从《乾隆谕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乾隆陛下并没有直接否定雍正给胤禟二人定罪,但乾隆陛下却特意强调了,因为胤禩二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反,所以雍正陛下才会如此残忍地将胤禟二人定罪,而不是将胤禩二人处死。

乾隆陛下特意强调了胤禟父子二人虽然有野心,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谋朝篡位,一方面是为了给胤禩兄弟二人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雍正陛下对他们的处置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雍正陛下对他们的惩罚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乾隆陛下可以借着雍正陛下的名头,原谅胤禩兄弟二人,这也是为了让皇帝陛下能够原谅胤禩兄弟二人的原因。

所以从乾隆陛下赦免胤禟和胤禩的旨意来看,他对自己的老爹还算客气,并没有立刻推翻自己的判决,而是看在他父亲的份上,饶了他们一命。

这一年,乾隆陛下不但给胤禛、胤禛两兄弟翻案,还给多尔衮、多铎等建立清朝的皇族翻案,这一年,多尔衮和多铎的后代都被封为“铁帽子王”。这一年,乾隆陛下推翻了他所立下的罪状,赦免了他,并且恢复了他和他的后代的皇族地位。

这一年,乾隆大张旗鼓的为皇亲国戚们重新洗牌,就是为了笼络皇亲国戚,这一年的满清在乾隆的统治下,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靠着雍正留给他的丰厚财富和自己的努力,终于让他的国力恢复到了鼎盛时期。

有了这个成绩,乾隆就有了底气,有了这个成绩,他就有了底气,给那些皇族翻案,既能团结皇族,又能将乾隆的仁德发扬光大,这就是乾隆自称为仁君的原因,也是乾隆这个仁君的原因。

那一年,乾隆陛下已经快七十岁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乾隆盛世”的缔造者,是一位贤明的皇帝,如果能够将那些皇族的案子翻出来,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他才会将“乾隆盛世”塑造得如此辉煌。

同时,乾隆也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收买人心,当初乾隆登基的时候,他特赦了三弟,但那三弟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所以大赦是一种很好的收买人心的方式,而到了这一年,胤禩、胤禛、弘毅,甚至是多尔衮等人,都没有什么政治势力,大赦是一种很好的收买人心的方式,所以大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所以,对于胤禩和胤禟的赦免,可以说是乾隆陛下的一次政治表演,也是乾隆陛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好名声,同时也是为了怀柔,笼络皇族,而这次的政治表演,也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只需要挽回两个儿子的颜面就可以了,可以说是物有所值。

结束语

所以,从乾隆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为胤禛兄弟二人翻案来看,他并不认同自己的父亲,甚至,乾隆还想要利用自己的父亲来塑造自己的仁君形象。

不过仔细一想,这倒也正常,雍正统治十三年,这十三年来,百姓们一直提心吊胆,乾隆一登基,就把雍正的某些人、某些事情给废掉了,一方面是为了让百姓们知道,他跟雍正不一样,他是以康熙为榜样的一代明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百姓们知道,他这个皇帝,比起他的父亲,要强出太多了。

尤其是在乾隆将大清的国力推到了顶点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为老爹雍正纠正错误,一开始的时候,大赦了弘时,胤禛,胤禛,这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而到了那一年,大赦了胤禛,也就意味着乾隆有了足够的信心,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诏书上说,如果他不能为雍正纠正错误,那么以后就没有人能够为他纠正错误了。

最终,乾隆皇帝以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为荣,成为了一代明君。

0 阅读:22

丁姑娘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