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廉政公署第一要案

大熊的聊斋 2023-09-10 17:09:15

2009年,王晶导演的一部电影《金钱帝国》,描写了上世纪6、70年代,英国管制下的香港一段黑暗时期。里面关于香港贪污的描述并无夸张,当时香港各行各业的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

《金钱帝国》剧照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带来的社会问题之一,便是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市民为了维持生计以及尽早获取公共服务,都被迫采取“走后门”的方法,而这种环境则助长了贪污的歪风。如救护人员在接送病人入院前,要收取“茶钱”;消防队救火要收“开喉费”,收钱后才会救火,否则他们到达现场后只是站着不动,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一切。

而警队更是贪腐的重灾区,单单在1963年至1973年十年间,香港警员贪污的总金额达100亿港币,约相当于2009年的5000亿港币。受贿的警员包庇黄、赌、毒等各种非法罪行。社会治安和秩序受到严重威胁。市民饱受贪污的祸害,却敢怒不敢言。

一些有识之士不忍看到香港的贪腐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他们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打击贪污腐败行为。此时,“葛柏案”的发生,彻底改变了香港的大环境。

葛柏是英国人,技术职务是总警司,行政职务是香港警务处九龙区副总指挥官,实际主持分区工作。葛柏从警22年来,立功无数,曾获得港督和英女王嘉奖,身份地位十分特殊。

葛柏

1973年,香港总警司葛柏被发现拥有超过430多万港币的资产,而他入职以来,总薪金应为89.19万港元。警方根据防止贿赂条例第17条第一节,要求葛柏解释收入来源,并禁止他离境。但是1973年6月8日,葛柏却以警方证件进入机场禁区,避开出入境检查后逃回英国。

葛柏受贿的马脚早在1971年便已显露出来。当时加拿大有关部门对于一笔存在加拿大某银行的1.2万加元存款产生怀疑。这笔存款的户主名叫“卓柏”,身份是外交官,实际是香港的一名警察。加拿大方面将此事通报给香港,设在警署内的香港反贪污室立即成立专案小组,在与专案组斗了两年后,葛柏自知后力不济,便想出一个办法:提前退休。警务处意识到,只要他退出警界,专案组遇到的阻力便会减小,破案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批准他于1973年7月退休。葛柏立即着手转移财产,他为自己设计好的后路是去加拿大。

葛柏受贿并逃离香港的消息被报界捅出后,香港市民义愤填膺,纷纷上街游行,打出了“反贪污,捉葛柏”的大幅标语。那些长期呼吁要建立一个独立反贪机构的人也开始四处活动。

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任港督的麦理浩委任高级副按察司百里渠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葛柏逃脱原因及检讨当时的反贪污工作。百里渠用很短的时间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建议改变反贪室因隶属于警察部门而根本无法独立侦查的局面,成立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实施更为严厉的反贪污法。

港督麦理浩非常重视这份报告,又在立法局会议上提议设立一个独立的肃贪机构。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宣告成立。廉署直属于香港总督,其它任何机构及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廉政专员的工作,这就使得廉署拥有了很大的权力。

葛柏的档案被迅速从反贪室转至廉政公署,这是廉署的第一案。

1974年,从葛柏的寓所里被搜出三个账本。对账本进行分析后,专案组发现葛柏收受贿赂的范围遍及九龙、新界各区及离岛,涉及的单位达到3000余家,包括舞厅、妓院、麻将馆、鸦片档等各种黄赌毒馆所,受贿总额不少于430万港币,这个数字让办案人员惊呆了。在上世纪70年代,拥有如此巨额财富者,在香港也算是富翁了。

为了找到葛柏犯罪的人证,廉政公署花费了好几个月,希望有关人员能够出面指证葛柏,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就在此时,廉政公署得知湾仔警署一名华籍警司郑汉权曾向葛柏提供过2.5万贿款,便拘捕了郑汉权,经过一番激烈较量,郑汉权表示同意做廉署的污点证人。

正是凭着这2.5万元贿赂的证据,廉政公署向英国当局提出将葛柏引渡回香港受审。1975年2月17日,葛柏被押回一个多月后,香港维多利亚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最终,法庭认定葛柏受贿2.5万元罪名成立,判其入狱4年。

对于这样的裁决结果,普通的香港市民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就法律意义上而言,主审法官杨铁樑认为,这已经是香港法律史上一次不小的胜利。因为第一次因贪污罪将一名高官送入了监狱,在香港的反贪史上,开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先例,也为后来廉政公署卓有成效的反贪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廉政公署的成立,对于香港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市民对贪污的态度由无奈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举报,孕育出一个廉洁的社会。据国际调查机构评定,香港近年来在亚洲地区的廉政程度一直位列前三名,也是全球最廉洁的城市之一。香港以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和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称誉海内外,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0 阅读:53

大熊的聊斋

简介: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