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诺奖得主”加缪:人生毫无意义,但值得一过

月窗读书 2024-05-13 17:21:18

1957年,加缪收到了诺贝尔奖的提名。这一消息传出后,无数人震惊不已,他们认为加缪不可能获奖。连加缪的出版商布朗什·克诺夫都亲自拜访他,两人面对诺奖的提名,只是哈哈大笑,觉得这简直不可能发生。

毕竟,加缪年纪太轻了。在历史上,诺奖的得主们都是年纪较长的人。因此,即使加缪本人,也对此并不抱有希望。

然而,就在10月16日,加缪和朋友正在享用晚餐时,有人突然告诉他,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震惊不已,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应该是马尔罗拿奖才对。”

当时的加缪年仅44岁,成为了欧洲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

这一殊荣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然而,此刻的加缪却在文学创作上陷入了困境,他的内心备受折磨。诺奖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他向朋友倾诉道:“我被阉割了。”

01

1913年11月7日,加缪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孟多维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

加缪出身于移民家庭,父系家族是阿尔及利亚的法国移民,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

加缪的父亲是一个酒窖管理员,靠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全职主妇,专心照料家庭和孩子。

不久后,战争爆发了,硝烟逐渐逼近,加缪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军,怀揣着壮志踏上了战场,希望能建功立业。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利,战争很快夺去了他的生命。就在加缪还不满一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战争孤儿。

加缪从小跟着母系家族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贫民窟里。

因此,加缪对于他的父亲一无所知,所有关于父亲的印象都来自于母亲的叙述。

丈夫去世后,这位可怜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只能寄人篱下。然而,娘家的条件也并不富裕,生活依然艰辛。

为了维持生计,加缪的母亲只得外出打工谋生,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外婆照料。然而,外婆脾气暴躁,对待孩子极其严厉,冷酷无情,动辄打骂,家里缺少温情。

一个人幼时对世界的印象决定了成年后对世界的看法。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幼时的悲惨记忆,让加缪对现实生活有一种疏离感,因此他不热衷于凑热闹,也和那些爱扎堆的孩子们不一样。

他总是一个人安静的待在角落,观察着这个世界,心里不知想着什么。

他的朋友很少。内向的加缪与书为伴。读书,是一个人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02

他喜欢读书,纪德是他的文学偶像。

他喜欢去街头巷尾听邻居们饭后闲聊,了解他们的生活,再把他听来的故事添油加醋讲给大家听。

渐渐地,他决定了,一定要当一名作家。

于是他在学习上非常用心,成绩名列前茅。

由于家境贫困,加缪的哥哥只能辍学去打工来补贴家用。即使加缪,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

好在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却极其看中对加缪的教育,学校里的老师也非常欣赏加缪的才华,两人一起帮助加缪,加缪这才得以留在学校。

加缪非常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在学校里,加缪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他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尽管他并不是个活跃的孩子,但他的聪慧和勤奋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加缪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断推动着他向前。虽然他没有自己的书籍,但他经常光顾当地的图书馆,借阅各种各样的书籍。在那里,他享受着与知识的亲密接触,尽情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时间过得很快,加缪开始步入青年时期。他在高中读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迷恋着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世界,思考着人性和存在的意义。

在学校里,他积极参与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探讨文学的奥秘。他们互相激发着灵感,共同进步。加缪的文学才华逐渐显露,他开始写作自己的作品,尝试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加缪的文学天赋逐渐得到认可,他的作品开始在校内外发表。他的文字充满了思考和触动人心的力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然而,与此同时,加缪内心深处却有一种不安和迷茫。

他开始质疑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荒谬而无法理解的世界中,人们为了权力和欲望而争斗,而生命的终点却是无尽的虚无。

这种思考让加缪感到沮丧和孤独。他试图寻找答案,但却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03

他靠着老师的赏识和助学金一路求学,毕业于阿尔及利亚大学,先后当过记者编辑秘书等工作。

这份工作也让加缪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加缪读到了一本哲学书籍,它改变了他的一生。书中讨论了存在主义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是决定个体存在的核心。

加缪被这些思想深深吸引,他开始研究和探索存在主义的理论。他阅读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包括尼采、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人的作品。

逐渐地,加缪透过哲学的镜头看待世界,他开始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质疑和反思。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局外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社会的冷漠。

这部作品成为了加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默尔索只是一个小人物,对什么都无所谓,口头禅就是怎么都行。

三年前,默尔索因为没钱找人照顾母亲,便将母亲送到养老院。

现如今,他收到养老院的电报,才知道母亲死了。

他向老板请了两天假,回家为母亲办理丧事,但他敏锐地发现,老板有些不乐意,同事们都为默尔索的遭遇感到难过,但默尔索自己却不觉得难受。

为了赶上公共汽车,默尔索不得不跑着去,跑得累了,一路上昏昏欲睡,到了养老院,默尔索希望立刻见到母亲,但门房告诉他,要先见院长。

然而,院长正忙,默尔索便和门房聊天,见到院长后,院长说了很多话,但默尔索却没心思听。

随后,他走到停放母亲遗体的屋子,才发现棺材的盖子已经合上了,门房走进来,想把棺材打开,让默尔索好好看看母亲,可是默尔索拒绝了。

门房问:

您不想看?

他说:

不想。

话刚说完,默尔索就感觉有些难为情,因为按照常理,他不该这么说,也不该这么做。

为什么不想看呢?门房继续问默尔索,可是默尔索自己也说不清。

他和周围的人聊天,眼里没有一滴眼泪,喝咖啡。

他想抽烟,但还是有点犹豫,因为不知道在母亲的遗体前能否这样做,但他还是抽烟了,因为觉得抽烟也无伤大雅。

守灵的时候,默尔索觉得无聊,他观察着葬礼上的人,却难以相信这些人确实存在,人们看着默尔索,他脑海中突然产生一种滑稽的印象:这些人是专门来审判我的。

人们天生自带有色眼镜,他们只能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

加缪的文学风格独特而深刻,他运用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读者带入他所创造的现实世界中。

作为社会群体,我们已经无意识中被社会的一套规则驯化。

这套规则无声无息又无处不在笼罩着我们每个人。而莫尔索发现了规则的荒谬性,他头脑清醒,冷眼旁观,并且拒绝被同化。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许多人将其视为对人类存在的一次深刻反思。

04

然而,尽管加缪的文学事业蒸蒸日上,他内心的痛苦却并未消散。

他常常感到思维的枯竭和无力,他觉得自己无法找到灵感和创作的动力。这种困扰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

加缪开始感到对于生活的渴望和热情逐渐消失,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望的境地。

他思考着自己的存在,思考着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怀疑是否有必要继续写作,是否有人真正能够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

然而,尽管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加缪仍然坚持着。

他相信,文学是他与这个世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它是他表达内心真实的途径。

尽管他知道这条道路并不容易,但他相信通过文学,他可以与读者共鸣,并传达出关于人类存在的真相和意义。

加缪决定将自己的痛苦和迷茫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他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继续写作,探索和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受。

加缪在他著名的哲学散文西西福斯的神话中,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深刻地阐释了人生的荒谬。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西西福斯的英雄,由于他绑架了死神,使得人间再没有死亡,也因此得罪了众神。

众神想出了一种折磨西西弗斯的办法,命令他每天推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山,到了山顶,那块石头又会滚下来,西西弗斯把他推上山,如此循环往复。

就如同被诅咒了一般,永无休止。

加缪认为这则神话说明的就是我们生存的处境。

我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起床、吃饭、上班、下班,看起来都是循环又无意义的,并且终点都是死亡,因而人生是荒谬的。

加缪在书写《西西弗神话》中点出,人生正是因为没有意义,就更值得一过。

唯有反抗,才能体现尊严。

人生就像西西弗永无止境地推着巨石上山,征服不了命运,但我可以藐视它。

加缪的作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揭示人类存在的荒谬和困境。他的作品通常以孤独、自由意志、道德困境和死亡等主题为中心。

05

在加缪后来的岁月中,他继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探索人类存在的问题。

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他对权力、压迫和个体自由的反思在他的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展示。

加缪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鼠疫》,这是一部描述瘟疫爆发时社会反应的小说。

通过描绘一个被封锁的城市中的人们如何应对疫病的蔓延,加缪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和困境时的反应,以及社会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对纳粹统治下法国的隐喻,同时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鼠疫》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视为加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

4月16日,里厄大夫发现了一只死老鼠,但一只死老鼠显然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随后老鼠接连死亡,一只、两只、三只,成批量的死亡,到处是死亡的老鼠,但这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奥兰市政府也只是提醒人们注意而已,并要求灭鼠办每天凌晨捡死老鼠,然后送垃圾焚化厂烧掉。

“总之,这些老鼠改变不了什么”,灾难随时都会降临,但每个人都不相信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随后事情悄然发生变化,人感染了鼠疫。

然而面对这场突然降临的鼠疫,奥兰市当局一开始不愿意面对事实,竭力掩盖事实真相以避免使公众和舆论界出现恐慌,声称不过是出现了几例危险的高烧症。

只有里厄大夫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

他给当地医疗协会负责人提建议,把新出现的病例收入隔离起来。

但得到的回复是,无能为力,这样的命令只能由省里发布。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感染鼠疫,并且死亡病例成倍增加后,奥兰市当局觉得根本瞒不住了。

人们的心理由意外转为惊慌失措,于是奥兰当局不得不“宣布鼠疫爆发,封闭城市”。

结果对此毫无思想准备的市民们突然陷于被迫分离的状态。

奥兰与其他城市的交通由此被全面阻断,当局下令禁止包括长途电话在内的任何通信往来。

他在《鼠疫》中告诉我们,面对荒诞,只有反抗,才有希望,面对不喜欢的生活,只有反抗,才能改变。

生活不喜欢了,如果不去改变,人就会变得麻木。

《鼠疫》发表后大获成功,加缪彻底成了当时法国文学界的宠儿,鲜花掌声如潮水般涌去。

加缪失去了自由。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对朋友说:“我现在累极了,我只想过正常的生活。”

06

1960年1月4日,一辆轿车驶过桑斯区,向着巴黎飞驰。突然,汽车狠狠撞上一棵悬铃木。加缪被抛出车外。他的时间停在了13点54分,年仅47岁。

警方将这起悲剧判定为车轴断裂引发的交通事故。在一地残骸中,人们发现了加缪的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一本尼采的《快乐的知识》、一本《奥赛罗》、一本未完成的手稿《第一个人》、一本护照和他的日记。

加缪用他整个一生的思考给了我们对抗荒诞人生的答案,那就是活在当下,打破人类社会的一切做作和荒谬,去感受每一个一去不复返又无比珍贵的当下,让身体的各种感官重新苏醒,继而深刻体会肉体的存在与自我的意义。

文 | 流光抛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