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葵:在林徽因追授学位座谈会上的讲话

GA环球建筑 2024-05-20 19:32:41

各位毕业生、校友和朋友们:

我是于葵。作为林徽因的外孙女,今天能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的时刻来到宾大与诸位相聚畅谈,我深感荣幸。

在这里,我也代表林徽因的亲人们向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向在座的诸位老师、同学、家长们致意以深深的敬意。林徽因的这些亲人们有的由于年迈或其他原因今天未能在场,如我的母亲——林徽因、梁思成的长女梁再冰。此时此刻,无论身在何地,我们都怀有一样的感动和谢意。

不久前在北京,我们家人与Fritz Stenier院长、Jeff副院长以及林中杰教授等见面座谈时获悉: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对林徽因一一位百年前毕业生的选修课成绩进行严格审核之后,决定追授她当年学而未得的建筑学位并颁发证书!Stenier院长说:“我们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也做成了一件以前不曾做过的事!”在林徽因入校一百周年之际,也是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时,她能得到母校这样的认可,作为晚辈,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向林徽因致敬。为她对梦想的执着追寻,为她对事业的不懈探索。这位外表看似纤弱的女性,内里却有着刚强不屈、执着坚定的品格。十七岁那年,林徽因从欧洲游学回国时即认定了自己“事业的模样”一立志要成为一位建筑师。她陶醉于伟大时代的建筑作品,着迷于美学、科学的融合,沉浸于人文、历史的厚重…...她只身闯入了一个本属于男人的世界。林徽因的选择,面对的不止是求学的难题,那是她一生的挑战,她遭遇的困难将数不胜数。当年,在中国,建筑学尚是一片空白,建筑仅仅被看成是手艺、劳作之事,官学儒生师不屑与匠人为伍,这个领域更与女子毫不沾边。而她却要为祖国带回一门新学问、新学科,要成为新一代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耀眼”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档案显示,在校的最后一年,林徽因这位非建筑系学生,竟然受聘于建筑系,担任建筑系助教和图绘业余指导教师。而这最后一年,也是林徽因最为艰难的一年。1925年底,林徽因父亲突然去世,她失去了最珍爱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父亲的离去在经济上同时也对林徽因造成重创,她的学费本靠父亲筹措,父亲死后身后家中几乎一贫如洗,她被迫甚至曾考虑放弃学业,回国先安顿家人,照顾母亲,同时准备重新考取全额官费留学生资质,以求自己经济上的独立。当时她要完成艺术专业课程,选修建筑课程,同时担任助教,指导绘图。林徽因的压力远超他人。梁再冰曾说:“真不知那时感情极为细腻的年轻的母亲(林徽因)是凭着怎样的毅力熬过来的。”林徽因最终能够支撑下来,由于她自身的优秀,由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及时援手,也由于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建筑系助教这份工作的收入使她的困境在相当程度上得以缓解。这种感受我们在同宾大教师们的沟通中也曾表达。

身处宾夕法尼亚大学,我感到特别亲切!很多人都知道,熟悉梁思成、林徽因的朋友常用“梁林”一并指代这对伴侣,认为他们水乳交融,不可分隔。而宾大的教室、宾大的校园,正是“梁林天作之合”的起点。林徽因有一批学霸同窗,这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小分队是让宾大记忆深刻的优秀学生。他们代表着一代人的优秀。林徽因与这样一批优秀的学子共同学习受益良多。她一定选择在这里学习的一个特别重要原因,就是她能够与梁思成并肩奋斗。林徽因与梁思成性格存在差异而又彼此互补。林满脑子的创意,与梁的扎实严谨结合就孕育出清新灵动的作品。他们在留学期间的“争吵”不仅没有消弱彼此的情感,反而成为他们思想碰撞交流的一种方式,由此逐渐磨合出他们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共同事业,正式在这里打下了基础。林徽因对她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始终怀有深深的情感!

离开母校,林徽因用之后的岁月证明一一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建筑师!我们曾经感慨,林徽因几乎学习了全部建筑课程,却最终没有得到建筑学位。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却将毕生献给了建筑。想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如此,她还是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其地位和影响之重要得到公认。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领域都有建树,但唯有建筑专业是她从少年时代就认定并且作为神圣职业来献身的!她时候,她的墓碑上刻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几个大字一这是梁思成对妻子林徽因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今天,值此重要时刻,我还想重复那句话!林徽因用一生证明——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建筑师!

当年,林徽因做了一件大多数女性不曾或不敢做的事情。今天,宾夕法尼亚大学也为她做了一件不曾做过的事情——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这背后,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同样的、执着求真的可贵精神!

我们衷心感谢林徽因的母校为林徽因所做的一切——在她入校百年之际给她荣誉,向她致敬。我想,倘若林徽因泉下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

再次感谢大家!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