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的死与安陵容无关,是甄嬛搞的鬼,看完原著才懂其中人性

安知不是 2023-11-29 09:13:47

文丨安知不是    排版丨安知不是

在《甄嬛传》剧中,甄嬛最初对待余莺儿是比较心软的。

余莺儿都派人来给她下毒了,要她性命了,她还在和眉庄感慨在宫里活着怎么那么难。

要不是槿汐提醒她,她都没想到要把余莺儿冒名顶替她【倚梅园】与皇上相遇的事情说出来,让皇上治余莺儿的死罪。

后来皇上下旨赐死,可余莺儿不肯就死,甄嬛也没有做什么,只说了一句“随她去吧,垂死挣扎”。

反倒是安陵容觉得这是一个【替】甄嬛【立威】的机会,跑到冷宫,【指点】苏培盛解决了余莺儿。

这样看起来,余莺儿的死确实是应该算在安陵容头上。

可是,在甄嬛决定告诉皇上,她才是除夕夜倚梅园中与皇上偶遇的人时,她就已经决定要了余莺儿的命。

在剧中,甄嬛邀了眉庄一同抓人,也是眉庄提出:若是皇上对余莺儿还有情,那么毒药和诅咒是不能要了她的性命。

接着瑾汐提到,自己曾问过甄嬛:除夕夜倚梅园中,是否有人鱼目混珠。

甄嬛这才想到,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皇上。

但在原著中, 担心皇上对余莺儿还有余情,不会下杀手的,是甄嬛自己。

决定要把除夕夜倚梅园偶遇的真相告诉皇上,让余莺儿没有活路的,也是甄嬛自己。

毕竟余莺儿这个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甄嬛可不想让她活下去以后再出什么幺蛾子来害自己。

所谓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此刻,二人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也实在没必要一时心软给自己留下后患。

甄嬛如愿在皇上那里听到了赐余氏自尽的旨意,只不过她还装了一下好心,不过她心里知道这没什么用,余氏是死定了。

但是入夜之后,传来余氏不肯就死的消息,甄嬛决定到冷宫走一趟,让余氏死个明白。

在见到余氏之后,甄嬛将余氏指使人给她下药被人赃并获,且已悉数招供;以及余氏利用那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冒名顶替自己,获得皇上宠爱的事情说了出来。

余莺儿这才明白,自己是成也甄嬛,败也甄嬛。

余氏顶替她人受宠,这份恩宠本就不光彩,她就应该小心低调。

可她却三天两头作天作地,被太后责罚被废去封号还不知道收敛。

那次她在御花园冲撞甄嬛,最后甄嬛好心为她求情,到最后换来的是她要害甄嬛性命。

这就是在逼着甄嬛对她下手。

况且甄嬛说的桩桩件件都不是栽赃陷害,这都余氏实打实做下的孽,是她罪有应得,怪不得别人。

见余氏还不肯伏诛,甄嬛这才将李长(原著中苏培盛原型)叫到一边,说了那翻既恭维了李长,又给李长出了主意的话。(就是剧中安陵容说的那几句。)

甄嬛说完,见李长心领神会,便要离开,但身后却传来余氏刻薄的言语:即便你不死在我手里,也会有人帮我了结你。

正是这句不甘心地刻薄的言语,给甄嬛提了醒。

在剧中,甄嬛因为听闻余氏死亡的惨状,心生不忍,才导致梦魇。

在原著中,甄嬛淡定的对瑾汐说出:鬼神出自人心,我不再心有亏欠便不会再梦魇。

而后,她说出了那句:我害怕的是余氏虽然一命归西,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完全了结。

这足以说明,甄嬛对于要余莺儿性命这件事,是笃定的。

她虽然觉得一条人命葬送在自己手里一时有些难以接受,但她也明白她和余氏【你死我活】的现状。

在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里,活着最大,不然甄嬛在初进宫时,也不会为了【不做出头的椽子】,而选择装病避宠。

所以甄嬛不可能放着余氏这样,对于她有【性命危害】的人选择不去处理,这不符合皇宫的生存法则。

正是甄嬛【亲自解决】了余莺儿,她才听到了那句“有人帮我了结你”,才会想到,凭借余氏一个侍花宫女,怎么能安排的那么周全,还懂得药理,把药量把握的那么精确。

还能安排人手里应外合,她又是从哪里弄到的药?

余氏根本没有这样的心计和能力,种种疑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余氏只是个被利用的工具人。

活着的余氏对甄嬛恨之入骨,但死了的余氏却对甄嬛大有用处。

正是借着这次梦魇,她才安排的那出余氏冤魂索命的戏码,诈出了丽嫔,差一点点就可以捉到华妃的尾巴。

当性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肯定是还击,既然甄嬛已经决定不给余氏活路,那又何必在听到她不肯就死的时候好像没了主意。

不得不说,原著写甄嬛亲自去了结余氏,才更符合人性。

试问,得多有成算的人,才会在明知对方要害自己性命后,还能手下留情呢?

除非,对方活着,对自己有更大用处。

另:配图来源截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作者介绍:安知不是。

也许,文字可以治愈一切。

一起加油吧。

1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