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巧用苏轼诗词文赋

党史博采 2024-05-06 12:38:33

文/桑田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职,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苏轼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忧国忧民、又豁达乐观。独特个性、人民情怀、丰富经历、深厚底蕴使得苏轼在书画和文学方面都创造巨大成就,堪称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词豪放洒脱,对后世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习近平多次引用苏轼的诗词文赋,《习近平著作选读》的147篇文章中,共有9篇文章11次引用苏轼的10篇不同诗词文赋的内容,这些引用十分精妙又各有深意,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党的建设:治其本,朝令而夕从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诗词文赋的用意,最多是用以强调党的建设相关问题,共有5次。

强调正视自身问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在《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一文,习近平引用苏轼《策略一》的“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这句原文是“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意天下的祸患,最严重的就是国家发生了变乱,却不知因何而起。不知因何而起,就是在拱手坐等变乱。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大党,担负治理大国、造福人民的重任,于党于国于人民都不允许出乱子,必须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强调的就是党在自我革命中不能讳疾忌医,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强调的就是进行自我革命要有问题导向,不能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要真正提高党的自我修复的能力。

强调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统领,全面解决党内各类问题。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文,习近平引用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的“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关》文是苏轼20岁参加进士考试所作,他剖析认为造成关陇游民私铸钱和江淮漕卒为盗两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朝廷的制度漏洞而不在于百姓,只有改变货币发行方式和提高漕卒工作待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轼的见解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智慧。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强调政治问题是党内问题的主要矛盾,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统领,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全面取得成效。

强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避免腐败问题侵蚀党。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一文,习近平引用《红楼梦》中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对贾府家族的评价: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化用了苏轼《论项羽范增》中“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一句。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必先”与“而后”的两相对比,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道理。对于拥有超过9800万党员、506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外部力量是无法摧毁我们的,“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强调党员干部要永远守住内心,我们党更要永久守住内部,不能出现腐败腐化问题,更不能让腐败问题侵蚀我们党的肌体。

强调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一文,习近平引用苏轼《赤壁赋》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段的上下文为“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作《赤壁赋》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极度失意中,当时他甚至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但在纵舟游江时,苏轼打开了胸襟格局,丰盈了精神世界,悟出了时间与存在、虚无与永恒、物与我的关系等人生哲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不再被功名利禄缠身缠心,留下了千古名篇。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强调党员干部要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对组织和人民要感恩敬畏,对功名利禄要知足,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地以清廉涵养苏轼这般浩然正气。

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此文是苏轼代表朝廷起草的诏书。这段话易懂而深刻,体现出执政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古以来,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引用这句话,既是要求新一届特区政府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也是要求全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生态文明: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的诗词文赋,两次用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强调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文,习近平引用苏轼的三首诗,分别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和陶拟古九首(其四)》的“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和《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其二)》的“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这三首不同诗篇中的三句,都是对美丽自然风光和景色的描写,从中可以真切感知美景对苏轼心情的愉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三句话,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强调生态环境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发展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文,习近平引述苏轼上书疏浚西湖,提出西湖的五重价值一事。公元1090年,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作《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上奏朝廷,讲述了他疏浚西湖的理由和计划。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理由有五,一是西湖具有祈福等社会意义,二是西湖可供周边人民饮用,三是西湖可供周边农桑灌溉,四是西湖可供运河取水、有利水利,五是西湖可供酿酒、有利经济。习近平引述苏轼疏浚西湖一事,强调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立德树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的诗词文赋,两次用以强调立德树人问题。这两次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都是苏轼《晁错论》。苏轼在《晁错论》中总结了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失败被杀的原因。苏轼认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七国叛乱只是晁错失败被杀的外因,其自身缺乏坚强的意志才是根本的内因。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并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意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一文中,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包括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习近平引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青年要把远大志向变为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强调要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培养奋斗精神。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习近平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做好几方面工作,包括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过很多“娄山关”“腊子口”,但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责任感、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习近平引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要对学生加强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4 阅读:286

党史博采

简介:全国最早出版主流党史期刊之一,全面揭示中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