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在《道德经》中的影子,“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践行的瑜 2024-05-23 03:29:01

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蜻蜓点水”般的提到了踵息这个词汇,“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竟惹得后世修行之人的不断遐想❗

有揣测其中之踵是山根穴,也有依据《说文解字》中踵息字意,推理是循序渐进的呼吸……。

道法修行有“文始最高,少阳最长”的说法,喻示着历史上道法修行有文始、少阳不同的修身方法之分。

文始道在历史上因奉承的“君位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观念与封建统治阶级“君命神授”的文化理念相悖逆,遇打压追杀而蛰伏民间。文始道法的踵息也就难以展现而不为世人所知道了❗

在庄子的诸多文章中,都提到了关尹子,我也写文论证了庄子就是文始道法的修行者,可见踵息在历史上的不为人知与文始道的蛰伏是相关联的❗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踵息功法的影子,其原因是老子的《道德经》本来就是写给关尹子的“谋略书”,而关尹子跟随老子左右邻听教诲,依据《道德经》中记录的修身之法创编了文始道法。

文始道法实修的阶段层次,就显示出踵息仅为入门后的初级境界。这点就符合了《道德经》中“微希夷”章节内容,是“五心五根”之法修行中的体感显示。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据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捆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文始版本《道德经》把本章归纳在“知道”主题范畴,其知道是知“修身”之道。以我的实修体感领悟认为,文始道法“五心五根”功法在实修中的内景,便是“微希夷”的内容。

踵息就是这其中的身体感觉❗“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就是这种体感的真实写照。

2 阅读:78

践行的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