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后,俄语翻译一职空缺,周恩来推荐一人:此人定能胜任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5-22 09:22:06
前言:

1950年,一个噩耗从朝鲜战场上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听完工作人员的汇报后,先是目光呆滞然后神情逐渐悲戚。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这对所有爱护他的人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更何况是亲生父亲的毛主席。

毛岸英牺牲的事实难以挽回,但战争还在继续,他的工作还需要有人来做。情况紧急,彭德怀便让中央军委另派一人继任。可继任翻译水平有限,导致双方经常发生误会和争执,彭德怀只好再次向中央军委要人。

徐介藩

周恩来得知后亲自物色人选,忽然他想到一人,语气肯定地说:“此人定能胜任!”

与毛岸英参加过同一场战场却并未见过面

周恩来力荐的人就是开国大校徐介藩,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也有和毛岸英一样的经历。

徐介藩原名徐齐邦,他出生时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候,他从小便见证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残害老百姓的情景。因此,他时常对同学说:“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令人敬仰,我必步入其后尘。”

青年徐介藩

长大后,徐介藩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行列,与家乡的土豪劣绅作斗争,并于1923年秘密加入了青年团。

徐介藩在家乡掀起了一股很强劲的风,让安徽军阀十分记恨。1924年,安徽军阀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学校担心惹火上身,强制开除了徐介藩等30余名学会的学籍。

之后,军阀又发出了通缉令,无奈之下,徐介藩只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年底,他又转入广东航空学校,学习空军驾驶。

当时中国的航空技术还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教学条件有限,于是航空学校就会将学员们安排到苏联学习。因此,徐介藩也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1926年,徐介藩坐上了去往苏联的飞机,看着脚底下广阔的祖国的土地,徐介藩暗暗下定决心:将来学成归来,一定精忠报国。

徐介藩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走竟走了20多年。

在苏联学习工作的20余年里,徐介藩不仅学到了驾驶技术,而且还在远东公安战线上获得了工作。

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徐介藩心系祖国安危,恨不得马上回国。在他申请回国期间,徐介藩又在莫斯科外交出版社临时找了一份翻译工作,就是这份工作为他之后代替毛岸英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考虑到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组织并没有答应他的回国请求,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

既然无法回国,徐介藩只好接受组织安排,在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担任专员。但就在他进入共产国际的第二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对西方列强恨之入骨的徐介藩毅然决定参加战斗。

似乎是缘分注定,在徐介藩不知道的地方,毛岸英也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他担任的是苏军坦克连指导员。至此,两人生命中出现了第一个交集,但由于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两人并没有见过面。

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徐介藩被授予“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纪念章”

对于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是否获得奖章不得而知,但在他回国前,斯大林亲自送了他一把手枪,表示奖励。

毛岸英于1946年回国,投身到农村参加土改,而徐介藩则在两年后回到祖国,一落地便加入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

由于之前在苏联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翻译人员,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就将徐介藩安排到东北局编译局工作,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

1949年,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的一次重要出访,意义重大,因此需要专业的人来担任翻译。考虑到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熟悉俄语和苏联的情况,中央便将他一起带到了苏联。

访问结束后,徐介藩和王稼祥暂留莫斯科,为筹备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做准备。不久,毛主席第一次赴苏访问,徐介藩又参与了全程的文秘工作。

接替毛岸英工作,受彭德怀夸赞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并未受到全球各国的支持与认可,只有几个与中国共产党交好的几个国家送上了祝福。

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新中国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便是朝鲜战争。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两场极具消耗的战争,百废待兴,国内的建设还没有开始。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他首先就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了战场。

1950年,毛岸英作为彭德怀的俄语翻译远赴朝鲜。这次出征,他谁都没有告诉,包括自己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终日奔波,尽心尽力,可没有想到的是,他竟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这年11月25日,美国飞机从志愿军总指挥部上方掠过,并投下了几颗炸弹。当时毛岸英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以防被炮弹炸毁,不料一颗炸弹正好落在办公室上方,顿时间,硝烟弥漫、浓烟滚滚。

当战士们找到毛岸英时,却只能靠他手上的手表辨认遗体了。

毛岸英的牺牲令人痛心,但战争还在持续,志愿军总指挥部的工作不能停。于是,中央军委用最快的速度为彭德怀重新安排了翻译人员。

可这位继任的翻译功底不够,时常翻译不到位,时常让中苏两方发生误会,甚至起争执。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好再次向中央军委要人。

周恩来得知后亲自物色人选,终于在人海茫茫中选中了徐介藩,并一口咬定徐介藩必定能够胜任此工作。

这是徐介藩人生中第二次与毛岸英有交集,但毛岸英却已经牺牲了。

1951年,徐介藩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出任俄文翻译。果然,徐介藩不负众望,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平时,他不仅要做翻译工作,还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加了开城谈判,终日奔忙,不知疲倦。

徐介藩的积极的工作态度让彭老总很是欣赏,多次夸赞他是一个好同志,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同时,他对彭老总也充满了敬佩,1959年,他还斩钉截铁地为彭老总说话:“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徐介藩在朝鲜表现优秀,但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就召回了国内,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

徐介藩和张梅

在哈军工工作期间,徐介藩平易近人,从来不摆老资格,兢兢业业,艰苦朴素。经过他呕心沥血研究,最后终于研制成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

1955年,徐介藩被授予大校军协,6年后又被晋升为少将军协,成为了为数不多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没有任何军功的开国少将。

徐介藩一生爱国,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与苏联妻子的三个女儿都在苏联长大,也都加入了苏联国籍。

后来,徐介藩经人介绍与林彪的前妻张梅组建了新的家庭,林彪的女儿林晓霖也成了他的继女。自己的亲生女儿不能陪伴左右,徐介藩就将林晓霖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将所有的父爱都给了她。

1983年,82岁的徐介藩与世长辞。永远怀念徐介藩将军!

0 阅读:42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