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前,毛泽东钦点粟裕为志愿军主帅,为何最后换成彭德怀?

胡子论 2023-01-08 14:27:12

1950年12月24日,朝鲜。

北风呼啸,残阳如血。

在平壤前往汉阳的公路两侧,尸横遍野,随处可见无数负伤的美国大兵在撤退、在祷告、在哀嚎…

从直升机机舱里面看到这一幕惨烈景象的麦克阿瑟,眼神茫然,神色悲痛,脸上早已没有当初那不可一世的傲气和决然。

这时,一名军官手持电报,告诉了他一个更不幸的消息: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在撤退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沃克是朝鲜战争中美军阵亡军衔最高的将领。

沃克

听完消息后,麦克阿瑟想抽一支烟,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但颤抖的双手一连三次都没打着火,一旁的副官赶紧递上了一只窜着火苗的打火机。

麦卡阿瑟却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轻声问道:他是谁?

副官一愣,麦卡阿瑟突然提高声音,愤怒地喊道:打败我们的人,到底是谁?

副官小心翼翼地递上去一张登有彭德怀照片的报纸,麦克阿瑟看了一眼,眼神里充满着质疑和嘲讽,“他就是中国军队的主帅,怎么看着像个农民?”

彭德怀

麦克阿瑟的高级参谋惠特尼上前一步,回答道:“他叫彭德怀,毛泽东的湖南老乡,他的确是农民出身,现在是中共军队的高级将领。”

麦克阿瑟翻了一下白眼,“知道他毕业于哪所军校吗?”

惠特尼耸耸肩,“据我所知,中共的军人从来不讲学历。”

“所以,他们打仗一点章法都没有,都是乱打。”

“但是他们打赢了,这种毫无章法的作战风格让我们措手不及。”

麦克阿瑟重重地哼了一声,没有继续争辩…

打不打?

时间回到几个月之前,在中南海一间很大的办公室里,周恩来召开了一个紧急的国防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中国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名字,都足以流芳百世,毛泽东、陈毅、刘少奇、高岗、彭德怀、林彪……

会议室里每个人面色都很凝重,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抽烟,整个会议室一片烟雾缭绕的景象。

周恩来率先打破沉默:昨天晚上收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求助信,美国人已经动手了,他向中国求助,希望解放军能入朝援助。今天这个会就是讨论一下,中国要不要出兵?

影视剧中的周恩来

大家都知道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所以没有人发言,会议室非常安静,只有偶尔传出一两声轻微的咳嗽声。

周恩来只好再一次打破了沉默:今天只是讨论,不是决策,所以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高岗发言了:我不赞成出兵,或者说我对这次出兵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才继续说道:我不赞成的原因,一共有三个。

第一,新中国刚刚成立才一年,现在百废待兴,人民刚从战争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事儿是恢复国内经济,而不是再参与一场战争,以我们现在的经济能力,很难承担起一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军费支出。

第二,蒋介石还盘踞台湾,他时时刻刻想着光复大陆,如果我们入朝作战,而蒋介石趁机反扑,到时我们就会陷入两线作战,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第三,西藏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很多匪患也没有完全清除,这些都是不定时炸弹,一旦同时引爆,后患无穷。

影视剧中的高岗

高岗说完以后,会议室里面很多人的脸色变得更凝重了,因为这些都是实情,没有人能反驳。

毛泽东听完皱了皱眉头,但没开口,他眼睛看向了坐在不远处正在沉思的林彪。林彪正拿着一支笔在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什么。

毛泽东对林彪说:林彪同志,你是军事长官,说说你的看法吧!

林彪轻微点了一下头,然后开口了:我基本同意高岗同志的看法。

此话一出,毛泽东的眉头皱得更紧,他确实没想到连林彪都不同意出兵,很大程度上,林彪的想法代表大多数将领的立场。

林彪接着说:跟美军相比,我们武器装备太落后了。美军一个师拥有的火炮数量,是我们一个军火炮数量的3倍,再加上美军的1000多架飞机、200艘战舰,制空权、制海权我们一样不占,一旦打起来,后援补给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的战士不怕死、敢去死,但人总是需要吃饭的,解决不了后援问题,这场战争就很难获胜。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美军有原子弹。

影视剧中的林彪

听到“原子弹”三个字,在场的所有人脸色一变,毛泽东夹烟的手也不自主地抖了一下。

毛泽东其实是同意出兵的,但此时他看出来了,好像没有人支持他,尤其是林彪的发言结束以后,会议室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此时的毛泽东急需一个能支持自己立场的人。

他的双眼环顾了一圈会议室,最终把目光落到了一双坚毅的眼神上——彭德怀。

说来也怪,从井冈山到建国,几十年了,每当他的意见跟大多数人相左的时候,彭德怀总是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支持他。

两双炙热的目光相撞在一起,背后是几十年的默契配合,仅仅一个眼神,彭德怀就知道毛泽东的立场了。

他知道,到自己发言的时候了。

彭德怀站起来,语句铿锵有力,不容置疑:我不同意高、林两位同志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必须出兵。

因为朝鲜跟我国隔江相望,一旦美军占领朝鲜,随时就会威胁东北,别忘了日本人当年就是从朝鲜登陆东北的。

老虎的本性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它说了算,这样一来我们更被动。与其等它过来吃,还不如主动出击,按最差的结果算,真打败了,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嘛!

影视剧中的彭德怀

不愧是中国顶尖的军事指挥官,彭德怀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选择权不在我们手上,这场战争早晚都要打,区别只不过是在朝鲜领土打,还是在中国领土打?

彭德怀说完以后,毛泽东带头鼓掌了,他知道,现在到了一锤定音的时候。

“人们的利益有两种,一种是长远利益,一种是当前利益。

从当前利益来看,这场战争我们不应该参与,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场仗我们必须打,这是新中国的立国之仗,我们要用这场战争的胜利,告诉全世界,中国已不再是曾经的中国。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这次的朝鲜战争,每次战争都不是我们主动挑起来的,但这些仗,我们不打,我们子孙也一定要打,与其让他们打,倒不如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留给他们一个和平、稳定的未来。”

毛泽东说完以后,与会人员达成了一致决定——出兵,抗美。

谁来打?

如果说有比要不要出兵援朝,更让毛泽东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入朝军队指挥官的人选问题。

毛泽东知道这一场战争太重要了,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还决定着千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打不好,甚至会亏了江山。

虽然说麾下的将领个个能打,但这一次对指挥官的要求明显更高、更严苛,因为他代表的是新中国,而不是个人。

影视剧中的毛泽东

在毛泽东心里,这次的指挥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一:高超的指挥艺术。

二:具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至少指挥过30万以上的军队

三:能打、敢打(打过大仗、恶仗、硬仗、险仗)、还能打胜

虽然要求简单,但毛泽东想来想去,能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3个人。

粟裕。

林彪。

彭德怀。

三人都具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也是当时将领中最能打、最敢打、并且打胜仗最多的指挥官。

而从指挥艺术和特点上来说,三人各有千秋。

粟裕准,讲究出奇制胜。

他指挥部队时,往往会跳出常规思维,从对手意想不到的位置进攻,只要撕开了一个口子,后面要做的就是打扫战场,清点俘虏的工作。

粟神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仅用3.5万人的地方部队就消灭了国民党7八万的正规军,战报传出以后,连很少夸人的林彪也忍不住赞叹了一句“粟裕尽打神仙仗”。

具体到一场战役中,只要有5成的把握,他就敢打,并且基本能打赢。

粟裕

林彪稳,特点是算无遗策。

他指挥部队的风格,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平平无奇。

不管战局如何紧张,只要敌人还没打进指挥部,林帅永远是稳坐在椅子上,双眼死盯着面前的地图,然后慢悠悠打开小布袋倒出一把炒黄豆,一粒粒放进嘴里嚼,偶尔站起来在小院里一圈圈地踱着步……

一旦他停下来下达命令的时候,即使战争还没开始打,在他心里却已经结束了。

毛泽东对他有一个很精准的评价:谨慎有余,魄力不足。

因为即使他拥有一个军的实力,而对手只有一个师,只要没把握,他都不会主动进攻。

具体到一场战役中,除非有8成以上的把握,否则他绝不会打,但只要他说能打的仗,肯定能打赢。

彭德怀猛,舍我其谁。

在平江起义前夕,由于消息泄露,原定的起义计划被迫中断,彭总当机立断,率领800勇士开始攻打驻军几千人的平江城,守城部队还没反应过来时,战斗就结束了。

这是彭总第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后,他敢用8000人打3万人,也能用2万人马打败胡宗南的25万大军。

具体到一场战役中,只要是必须打的战役,即使只有2成把握,他也敢于主动出击,这既是军人的魄力,也是指挥员的智慧。

彭总向陈赓下达作战命令,听着就提气

借用李云龙的一句话就是:逢敌必亮剑,即使是阎王爷来了,我也得搂他几根胡子下来。

虽然三位指挥员中的任何一位,都具备领导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能力,但毛泽东的第一人选却是粟裕。

早在几天前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毛泽东就开会决定成立一个东北边防军,总兵力25.5万人,目的是保卫东北的重工业,必要时入朝参战。

当时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他是毛泽东钦点的指挥官,如果没有意外,那么入朝作战的指挥官也应该是他。

粟裕是天生的军人,除了军事以外,他对其它东西很难有兴趣。

据说有一次在上海,粟裕和夫人楚青压马路,走到一条风情街中央时粟裕突然停下来,指着远处的一家咖啡馆对夫人说:这家咖啡馆不错。

楚青很纳闷,从不懂情调的直男丈夫今天难道开窍了,等了一会儿见丈夫没有要请她喝咖啡的意思,便开口问道:这家店哪儿不错?

粟裕指了指咖啡店的屋顶,说:在这个位置架4挺机枪,我就能控制整个街道。

楚青……

粟裕跟楚青

日复一日的模拟,再加上几十年的军事生涯,让粟裕成为了军中两大公认的战神之一。

据说毛主席临终前还在念叨,以后打仗,我还用粟裕。

这足以可见,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

粟裕也知道志愿军指挥官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他很想打起精神跟美国大兵过过招。

但时年才43岁的粟裕,已经负过6次伤了,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水南战役中,一个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了,虽然万幸保住了性命,但炸弹的碎片留在了他身体里,还有三片钻进了颅骨。

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颅骨中的碎片没有取出来,粟裕因此留下了后遗症——不定时的头痛、浑身冒虚汗,严重的时候,他会直接痛晕过去。

他知道这样的状态,很难担负起这次重任,所以两次亲笔致信给毛泽东说明情况。

权衡之下,最终毛泽东只能答应另选指挥官,让他安心静养。

第2人选是林彪,林彪的指挥艺术丝毫不亚于粟裕,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去东北不过三年,便把10来万的队伍发展成100多万。

整个四野,猛将如云,都是踩着刀山血海挺过来的汉子,打起仗来,个个不要命地带头往前冲,这就决定了私下里他们谁都不服谁。

只有林彪,才能镇得住四野。

而东北边防军基本都是原四野的部队,没有人比林彪更合适,可这次对上美国,林彪却不同意出战,这一点让毛泽东很不满。

再加上林彪的身体也需要休养,怕光、怕风,怕寒,这种状态可能很难适应朝鲜那边零下几十度的气温。

最终,林彪这个选项也被毛泽东省略了,那就只剩下彭德怀了。

虽然彭德怀以前从来没指挥过四野,但他在军中的声望、资历,仅次于毛泽东和朱德,所以,让他指挥四野也不会出现众将不服的情况。

另外入朝作战时,虽然彭德怀已经52岁了,但他的身体很好,在西北军区,他每天还坚持晨练,就是说他的个人状态比粟、林要好。

最后一点,彭德怀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持乐观态度的,而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指挥状态和志愿军所有军官的士气。

试问,如果一场战争在还没开始打之前,自己就先输了气势,那最后还能打赢吗?

于是原本从西北进京准备汇报工作的彭德怀临危受命,成了我军入朝作战的指挥官,这个名字在之后的两三年里面,成为了无数美国大兵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说句题外话,抗美援朝胜利以后,美国在法律上废除了歧视华人的条款。

最后聊一句自己的看法:在当年的那种情况下,指挥官是彭德怀,胜率最大;其次是林彪,最后是粟裕。

(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结语

如今抗美援朝已经过去快70年了,美国人也许至今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输了?

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并且连续的胜利,让他们军队的气势达到了顶点。

而当时的中国要什么没什么,很多老百姓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怎么看都不像是有打赢他们的迹象。

但他们还是输了。

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

输,是因为他们不懂,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永远不是武器有多么强大,科技有多么发达,而是人心有多么坚定,对胜利的信念有多么渴望。

对他们而言,输了不过是一次敛财失败,可对我们而言,输了,可能又是几十年的流离失所、骨肉分离。

所以,我们不能输。

古语有云:一仗换来几十年和平。

对待狼子野心的侵略者,不能怂,只有打,打服了,他们才会跟你坐在一张桌子上对视你,尊重你。

0 阅读:12

胡子论

简介:每天分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