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看汉代厨房里“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的食俗文化

书桃寻史 2022-10-05 14:18:06
前言

汉代,是继先秦一统中国之后又一个大一统朝代,为了恢复之前秦朝横征暴敛、长期内部争战带来的伤害,汉代统治者开始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从民之欲,顺民之情,不扰乱。”

轻徭薄赋,重农抑商,让士兵卸甲归田等,经济社会逐渐恢复和发展,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的丰富,其中食俗文化的内容也被大大丰富,这大部分都要归功于张骞出使西域所进行的饮食文化交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者,文化也。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食俗文化源远流长,汉代则是中国食俗文化的丰富时期,这都得益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和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汉代的食俗文化。

浓烈阶级色彩的用餐制度和用餐礼仪

阶级色彩下的用餐制度

平民百姓一日两餐,王侯贵族一日三餐,皇帝一日四餐。

在现代,我们大家都是一日三餐,但在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会带有很明显的阶级色彩。实际上在唐宋之前,一日三餐是王公贵族们的特权,唐宋时期开始,老百姓才正式开始施行一日三餐。

在汉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业发展不足,食物数量有限,所以平民百姓和官阶比较低的官员,一日只吃两顿饭。且就算一日只吃两顿饭,有时候也会划分等级,依照等级来分配食物,例如士兵就被分成了五个等级。

王侯贵族们则已经普及了一日三餐制,至于皇帝的用餐制度则是一日四餐,分为了“旦食”、“昼食”、“夕食”和“暮食”,用以体现皇权的特殊地位。

尊卑有别的用餐礼仪

邀请客人来家里吃饭时,主人要在门前迎接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对待贵重的宾客,有时需要亲身去客人家里请他,且老百姓通常都会在家里使用最高规格的席面来设宴款待客人,

在《陇西行》中就有和汉代待客之道相关的记载:“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描绘了汉代家宴的具体流程,女主人细心招待客人,从请客上堂,安排位置,按顺序上饭菜再到斟酒水等等,一应俱全,细致周到。

汉代吃饭的时候实行分餐制,有时身份地位处于同一水平的人,会两到三个人一桌,有条件的人家则是一人一张小桌子分开用餐。

吃饭时的座次也十分的重要,当同堂吃饭的人身份尊卑有别时,要按照身份来分座次。

通常来说,在室内设宴时,“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为上座,在《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座次描述就是一次很好的规范示例。如果是在坐北朝南的厅堂等地方设宴,则是南向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如果是两人共餐,则宾主对坐或者斜坐;三到五人共同吃饭时,主人和客人同席而坐,并排、相向、侧向皆可,如果人数较多,主人通常居中,宾客分左右两列就坐。

菜肴的摆放顺序也很重要,《礼记》中就有汉代进食之礼的相关记载,左边摆放的应该是带有骨头的肉,右边则摆放已经处理好的纯肉;干菜等要放在左手边,酒水饮料、羹汤类的则要放在右手边;调味料的摆放远近也有区别,醋和酱油等要放的近一点,葱姜之类的佐料要放远一点等等。关于用餐礼仪的规定类目繁多。

中西文化交流下,复杂多样的饮食

五谷主食

历朝历代对于“五谷”的说法并不一致,而汉代的五谷应该是“麦、粟、菽、黍(稷)、稻”,分别是小麦、小米、大豆、黄米、水稻。

除了这五种主食作物,汉代因为幅员辽阔,疆域广袤,所以还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主食,例如西南四川一带的芋头、岭南一带的甘薯等等。

汉代的粮食会根据加工的粗细程度不同分为四个等级,精米、稗米、粲米、粝米。

精米又叫做御米,根据对食材的烹饪方式不同,又粗略分为“饭、粥、饼”三种。但饼通常是上层阶级才能食用的东西,下层阶级通常只能喝粥、吃糙米饭等粗粮。

汉代的饭跟现在的米饭做法并没有什么区别,黄河流域通常食用小麦和黄米饭,长江流域则主要食用稻米饭。

粥又被称为“糜”,一般人通常喝的是有麦粥和米粥,也有用淘米水和豆子熬成的豆粥。

汉代的“饼”并不是现代的饼的意思,而是对于所有面食的统称。在汉代,随着石磨、杵臼、碓等粮食研磨工具的出现,人们掌握了把谷物制成粉末的技术,制作出了各种饼食。

汉代“饼”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水煮的面条、面块等称为“汤饼”,用蒸笼蒸的称为“蒸饼”,油炸的称为“油饼”,用炉火烧制的称为“烧饼”或“炉饼”,加了芝麻的叫“麻饼”。

汤饼又可以细分为豚皮饼、细环饼、截饼、鸡鸭子饼、煮饼等等;蒸饼中用麦粉蒸的称为饼,用米粉蒸的称为饵,除此之外用糯米粉做的称为糍粑。但可惜的是,汉代还没有面粉发酵的技术,所以只能吃“死面”,像现在的包子、馒头等是没有的。

在《急就篇》中,饼和饵被列为了主食之首,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还引入了胡饼和胡饭作为主食。

瓜果蔬菜

汉代的本土瓜果蔬菜有桃子、梨子、枣子、酸枣、杏子、李子、柿子、梅子、杨梅、青杨梅、广东含笑栗、枇杷、桔子、柑橘、柚、荔枝、桑葚、香瓜、甜瓜等等。

在汉代版图不断扩大,以及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出使西域,开启中西(域)文化的交流后,他带回了种类繁多的西域美食,大大丰富了汉朝的饮食,让汉代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灿烂无比。

葡萄、苜蓿、石榴、胡萝卜、芝麻、黄瓜、芹菜、香菜、石榴、荔枝、核桃、蚕豆、胡椒、大葱等等都是丝绸之路带来的产物。

其中,芝麻的引进促使了麻油的出现,增加了食物的烹调方式、丰富了食物的种类;而葡萄和苜蓿给汉代的酿酒和牧马两个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酒类

在汉代,酒是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可以说是无酒不欢。

《汉书·食货志》中就曾经提到:“有礼之会,无酒不行”。

想要举办宴席,没有酒是万万不能的,前文提到的百姓举办家宴时,女主人对于酒水的上心,也可以看出酒在宴席中的重要性。

汉代酒的命名,大部分用酿酒的原料来命名,例如稻酒、米酒、黍酒、秫酒、葡萄酒等;还有一些是按照酿酒时添加的调味配料来命名,例如柏酒、菊酒、桂酒、椒酒、兰英酒等等;也有按照酒的酿造时节、酒的口感和酿造产地来命名的。

酒的质量则是按照酿的次数来划分,越是美酒酿造的次数就越多,而且大多以时节和口感、品相来命名,如果酒酿造的时间比较长,味道醇厚绵长,则会被称为“醎”或“醇”。

西域葡萄的引进,则又给汉代的酿酒领域带来了新的体验。

烹饪方法与器具

烹饪方法

汉代的烹饪方法主要是水煮和清蒸,炒菜是在宋朝时期才发明的。

说到水煮和清蒸,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寡淡无味,但其实汉代的调料业还是挺发达的,盐、醋、酱、糖、姜、葱、花椒,西域传入的芝麻、香菜等现在常见的调味料汉代都已经有了,各种类似于现在“老干妈”的酱料等也很常见。

除了水煮和清蒸,对于肉类还有几种常见的烹饪方法。

位于汉代美食排行榜第一的烧烤,汉代人十分喜爱吃烧烤,而且烧烤的食材很容易获取,寻常的猎户到山里打一次猎,就可以搞一次很丰盛的烧烤盛宴了。虽然没有孜然和辣椒,但是各种豆酱、麦酱、鱼肉酱、蔬果酱等也足以带给人们的味蕾享受了。

腊和脯,这两种是肉干的制作方法,一种是生肉直接风干,另一种则是用调味料腌制煮熟后再晒干,也是汉代特有的。

烹饪器具

汉代是烹饪史上铁器烹饪时代的开端,是中国食俗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

在汉代之前,烹饪器具一直都是陶土和青铜制作的,随着铁制炊具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为烹调方法的多样化、创新化提供了机会,菜肴品种逐渐增多,饮食文化逐渐丰富。

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汉代食俗文化的不断进步,汉代结束了以前食物单一的处理方式,走向了多元化的烹饪时代。

0 阅读:22

书桃寻史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