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侨领袖陈芳:乐善好施获赐“八柱”牌坊

华舆 2024-01-03 15:20:50

1998年初春,刘云德骑车去往东坑村时,忽然发现村口有一突兀建筑高耸显眼。走近一看,是两座保存尚好的石牌坊静卧在周围零乱无比的环境之中。牌坊前面是一个猪圈,还有十几头猪,不远处是一个村庄的自由市场,瓜果蔬菜摆在地上售卖,猪肉摊上旋转的红布条驱赶着成群的苍蝇。市场的对面是一座古庙和一座陈氏大宗祠,但庙里早已没有菩萨和和尚,宗祠中的祖宗牌位也早已不翼而飞,代之而建的是两个村办工厂:家具厂和织袜厂。

沿着小市场走到尽头,眼前是一座古老的门楼,石垒的二层碉楼,门虚掩。推门而入,是一座五房相连的古宅大院。看样子已多年无人看管,院内杂草丛生。屋前屋后占地有五六千平方米,五座大屋沿南北向排列,互相有连廊相接。尽管残墙断瓦,屋顶露天,但从这残余格局和建筑结构,仍可窥见其当年之豪华程度。

知情人毛村长告诉眼前这名来自山西闻喜的社会学年轻硕士刘云德——这是陈氏大宅,是华侨里的第一位百万富翁在夏威夷发迹后返乡修建的。日军侵华时,陈氏全家前往国外躲避战乱,大院遂“空城”至今。自此,修复这一块珠海历史拼图便成了刘云德后半辈子要干的事:“我要复述陈芳的故事,讲陈芳那一代人的故事,讲珠海故事。”

▲陈芳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皆来自羊城晚报

捐资救灾被褒奖赐建最高规格牌坊

1876年至1878年,中国北方发生由蝗、雹、疫汇集起的“丁戊奇荒”,堪称200年不遇的大灾荒。经此一难,北方九省赤地千里。“号称‘表里山河’的富庶之地山西遭灾最为严重,老百姓吃完树皮和草根,开始吃观音土充饥,数日后‘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历史传说中的‘易子而食’现实般发生。”刘云德说道,“当时正值清朝廷内忧外患之时,朝廷为了多征收田赋,将较好的土地用来种植鸦片,数十年下来,民间几无储粮。从政府到民间全无防灾防疫的警惕性,虽曰天灾,实为人祸。”

在这次赈灾过程中,许多赈灾方法可谓开创历史先河,也成为了梅溪牌坊建立的注脚。一是发动社会捐助,绅商和普通百姓自发“义捐”,听闻北方大灾,南方“贫士捐膏火,妇女脱簪珥,百工减佣资”;二是“侨捐”,广大华侨大力认捐。李鸿章上奏朝廷,夸赞侨民认的捐“收缴转运均极为迅速”“实为赈案中未有之盛举”。

“光绪十二年(1886年),珠海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村民们流离失所,慌不择路。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接获信息,立马认捐5000美金折合三千两白银寄回国内,请朝廷赈济灾民。香山县令不敢怠慢,依据朝廷典章,上书至两广总督,光绪皇帝听到奏报后十分感动,随即赐建八(个)柱牌坊一座,并赐封陈芳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以示褒奖,这便是梅溪牌坊的来历。”两鬓已略微花白的刘云德娓娓道来,今天的他是珠海梅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因其在开发梅溪牌坊旅游区过程中对珠海历史文化研究与挖掘所作的贡献,曾被评为“珠海文化年度人物”。

▲梅溪牌坊。图片来源中新网

梅溪牌坊一共四座,现存三座。一座小牌坊曲径通幽,独立在大院的湖畔。其余为三座大牌坊,中间主牌坊建于1886年,高12米、宽12.2米、深4.6米。左边一座牌坊建于1891年,系陈芳长孙陈永安请准朝廷赐给其父陈龙,高10.1米、宽9米、深4.6米,牌坊上刻“乐善好施”字样,陈龙及夫人被赐封为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剩下右边一座已被损毁,无法考证受赐人。

四座牌坊均为榫卯结构、庑殿顶、石斗拱、石阑额,石柱下置角柱石、须弥座,脊上立鸱吻、鳌鱼与火焰宝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等。“雕刻极为精美,几何比例与线条臻于化境,整体造型气势恢宏,典雅凝重,堪称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宝。”刘云德说。2006年6月,梅溪牌坊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梅溪牌坊旅游区内珠海名人蜡像馆

歌舞剧《十三个女儿》风靡百老汇30年

1964年,美国百老汇上演了一出名为《十三个女儿》的歌舞剧,讲述在一个庞大的华商富豪家庭,父亲是如何为自己13个华洋混血的女儿找到如意郎君的故事,因为情节独特生动,在百老汇足足演了30年。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华侨中的第一位百万富翁、被誉为“商界王子”的陈芳,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伊顿·马古恩(Eston Magoon,JR),为陈芳的曾外孙。

▲美国著名剧作家Eaton,为陈芳的曾外孙。

事实上,陈芳在国内和国外各有一段婚姻,他的夏威夷妻子朱丽娅·费厄威瑟在1858年至1885年的27年间为他生育4个男孩、12个女孩,这当中有孙中山的同学、民国时期广东省省长陈席儒(陈芳次子),还有美国海军司令的妻子(八女儿)亨利·埃蒂。

由于早年出国,陈芳在国内籍籍无名。然而在19世纪的美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都在书中记录他的事迹。陈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珠海市)的一个殷实人家。1843年,18岁的陈芳顺利考取秀才。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他平静的读书生涯被彻底打断,1845年,他赴广州参加会试落第。此时他的伯父陈仁杰和两个哥哥都在香港忙着士多的生意,陈芳不禁对自己的科举之路产生了疑问,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

19世纪的广府地区,由于中西贸易由来已久,民间思想较开化。尤其是香山县,在广府地区号称“买办之乡”,在这里科举失利的年轻人大多投身商海,买办文化因此也成为了香山文化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

陈芳会试落第后,家里人便为他张罗婚姻大事。婚后三个月,他便前往澳门关前街的“陈记”士多当学徒,至此正式告别科举致仕的理想,走上经商的道路。

有一天,在关前街的一个洋行门前张贴了一张招聘华工赴美淘金的告示,上面写道:“美国人民是非常富裕的人民,彼等需要华人前往,彼处有丰厚的工资。你无须畏惧,会逢幸运……”1849年,淘金的传言流传广府十八县,大多数民众皆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陈家的士多这几年主要将干货批发给大洋彼岸的商船,那里的需求飞速增长,足见是一个日益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令陈家叔侄充满了好奇。

通过两年的干货销售,陈芳初步认识了外部世界,不仅知道花旗国和墨西哥王国,且知道太平洋的中腹,还存在一个夏威夷王国。陈家叔侄清楚地知道在遍地都是商品干货供应的港澳地区仅能赚取一点微薄利润,只有跨海到洋人的地盘从事零售业才能赚到大头。

陈家叔侄选择踏浪东行,购置一批货物到夏威夷,开辟新的事业。彼时整个夏威夷群岛的华人数量不超过100人。最终,他们巧妙利用运输赴美淘金华工客船的空余房间堆放货物,将“客船”变成他们的“商船”,经过40天漫长的海上颠簸,陈家叔侄以极低的运输成本把货物带到檀香山的土地上。

在入关时,由于西方人的名字普遍将姓氏放在名字之后,夏威夷海关官员误将“CHUN AFONG(陈芳)”的“AFONG(芳)”变成了陈芳的姓。年轻的陈芳并不知道,此后的40年,“AFONG”氏族将会成为夏威夷乃至全美的一个庞大族群。

投身甘蔗种植和制糖成为百万富翁

“全美没有一个比夏威夷更适合种植甘蔗的地方。”刘云德说道,夏威夷土地肥沃,全年阳光照射十分充足,甘蔗的亩产量是美国南方和古巴的三倍以上,且含糖量极高,“且在夏威夷,没有人比华人更适合从事蔗糖业。这些来自中国南部的广府华人在自己的家乡熬制粗糖已有几百年历史,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甘蔗种植和制糖。此外,夏威夷蔗糖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来源除了中国,还能到哪里去找?”

陈芳一行初来乍到,开始依旧做着自己的老本行干货生意。他在当地首创如今遍地的现代超市模式——“开架售货、自由选购”。此举大获成功,夏威夷人被琳琅满目的异国商品所吸引,从精美的丝绸、精致的陶瓷等工艺品到茶叶、手镯、梳子、珠子等,“有一天,陈芳身上的衣服也被一个夏威夷人买走了。”刘云德笑道。

若干年后,正当干货商品生意如日中天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美国南方大量的种植园不再向北方供应糖源,致使北方糖品价格飙升。已在商场混迹多年的陈芳当机立断投资制糖业,在夏威夷开办了属于华人的制糖厂,到旧金山采购最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并在夏威夷广开甘蔗田,将蔗糖通过美国海军军舰大量倾销到北方。至此,陈芳在夏威夷的商业版图构筑完成,一举成为华人里第一位百万富翁,名震四方。“曾经把甘蔗和制糖带到夏威夷的华人,如今又重新屹立于蔗糖业的时代前列。”刘云德说道。

在海外,大部分华侨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打拼精神过上不错的生活,然而他们几乎都对政治缺乏热情,因此这些华侨们常常处于“富而无地位”的状况。1856年,夏威夷国王举行大婚,陈芳趁机出资,为他举办了一场全岛最盛大的婚礼,从此,陈芳深得国王赏识。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夏威夷王室的联系,陈芳决定与国王的亲戚茱莉亚联姻,并倾巨力在檀香山市北面风景最优美的地方,花一年时间为其打造一座全夏威夷最豪华的别墅。成为“皇亲国戚”的陈芳从此跻身当地“政商上流社会”,成为立法院议员。

陈芳在国外的影响力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1880年,陈芳获得容闳(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推荐,成为夏威夷首位华人商董和中国驻夏威夷领事馆总领事,清政府的龙旗首次在檀香山升起。此外,他还资助夏威夷国王出访中国,拜会李鸿章,促使夏威夷王国通过了多项保障华人权益的法案,成为著名的华侨领袖。

1890年,陈芳与次子陈席儒携62万美元巨款回香山定居,并继续在港澳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回乡之后的陈芳买来30多亩良田为黄茅斜村捐建村学,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够上学读书。同时他还从澳门买来两台柴油发电机供全村照明使用,这两台发电机一直用至抗战前夕。构筑水管、修筑道路、挖建水塘……霎时间,破旧的黄茅斜村焕然一新。民国初期,香山县的报纸曾以《陈芳仔复兴黄茅斜》为题,歌颂了陈芳这一段造福乡里的美德。

▲陈芳故居

修复开发梅溪牌坊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夕阳下,梅溪牌坊群气势雄伟,瑰丽无比。它们屹立在连绵的凤凰山下,五水环绕之中。远处伶仃洋的扑岸涛声,带来香江那生生不息的潮汐,荡涤岁月长河里无边的烟尘。又好似刺破苍穹的闪亮鸟羽,在阳光没入虹彩的一瞬间,留给后人惊鸿一瞥的灿烂奇观。

年轻的刘云德听闻毛村长的讲述后片刻不敢怠慢,翌日便骑车到珠海市侨办详细了解情况,获得相关英文资料。半个月后,一份长达15万字的《陈芳家族的故事》翻译完成,一位著名华侨的艰苦创业史、爱国、爱乡情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国人面前。

这之后,他追随陈芳的脚步远渡重洋,探寻陈芳在夏威夷的踪迹。“一次我在当地一家西餐厅吃饭,突然发现菜单上居然有陈芳的名字,我和服务员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家西餐厅就是陈芳原来住的房子。”刘云德笑道。

回国后的刘云德积极投身梅溪牌坊的修复开发工作当中,并在珠海市政府的指导下率先采用了“产权不变,侨产托管,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新模式。今天的梅溪牌坊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如今的游客们来到梅溪牌坊旅游区大门前,会看到刘云德提出的口号——“给我两小时,还您珠海二百年”。(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