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上的阿勒泰,到心理上的阿勒泰|视评

新黄河 2024-05-16 19:41:14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得出乎意料,它把阿勒泰这样一个带着诗意的名字送进了读者心里,使之成为文旅热潮中新的治愈之地。

作为一部由散文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剧情方面并没有很强烈或者密集的戏剧冲突。许多观众也在观剧过程中发现,比起剧情本身,或许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和演员更有吸引力。辽阔悠扬的北疆景色、饰演巴太的演员于适,毫无疑问是这部剧的重要加分项,而剧中清新质朴的文秀、生机勃勃的张凤侠,也让许多本来就喜欢原著的观众意识到,从文本到镜头,《我的阿勒泰》没有丢掉它的灵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观众评价一部电视剧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便是剧情。人人都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剧情严谨缜密,演员演技在线,镜头构图讲究,服化道具有生活质感。在这样的标准之下,一批优质的国产剧不负众望,不断提高着剧集的评价水平线,但也有一些剧集走偏了,误把观众对戏剧冲突的要求理解为集所有世间矛盾为一体,特别是一些当代都市生活剧,婆媳矛盾、夫妻矛盾、闺蜜矛盾、原生家庭矛盾……完全不考虑矛盾发生的合理性问题,只是生硬地将所有矛盾堆在剧情中,以至于观众看矛盾都看累了。

在中国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我的阿勒泰》是与众不同的。某种程度上说,剧情本身并不是它的长项,而它似乎也无意于将剧情作为表达的重点,或者说它的灵魂并不是集中于浓烈的人物关系中,而是散布在阿勒泰的风光里,并且让观众相信,在阿勒泰,那些人就是这样生活的,那些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尽管是一部“弱剧情”电视剧,但是从开播到结局,它都一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甚至产生了后续的观剧效应,让阿勒泰成为许多观众的心驰神往的地方。

有些观众已经发现,《我的阿勒泰》与之前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有些相像。后者同样不以剧情矛盾见长,但却在云南讲述了一个就应该发生在云南的故事。很多观众喜欢《去有风的地方》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所带来的一种舒适感,风光是舒适的,人情也是舒适的。《我的阿勒泰》同样如此,它呈现了一种源自质朴的生机,源自自然的生命力。在当下,“人造”景观层出不穷,特别是短视频平台造就一个又一个流量神话,人们被裹挟进连续不断的流量狂欢里,但是《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这样的电视剧则带领观众回归到质朴的自然里,去感受人与一方水土最本质的关系。

观众喜欢《我的阿勒泰》,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这部剧优秀,但是也不能否认,它满足了当下观众的一种心理需求和精神渴望。曾经“诗和远方”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在别处的某种向往,后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诗和远方”日渐具象化,视觉随着快速变幻的镜头抵达世界的无数角落。可是当手指无意识地刷到下一个视频时,人们又发现,短暂的满足感之后是时间空空划过的失落。而《我的阿勒泰》和《去有风的地方》这样的电视剧,它们对人们心理和精神的作用是短视频无可比拟的,它们对“诗和远方”的呈现同样是具象化的,但也是更饱满的,是可以触及的,是可以回味的,原来生活真的有“诗”,而“远方”也并不是空洞的流量故事。

让许多读者高兴的是,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其同名原著及作者李娟也终于“出圈”了。李娟一直是很多读者“珍藏”的一位宝藏作家,早在电视剧之前,喜欢她的读者便跟随其散文行走过阿勒泰,见识过那里的悠扬的风景和蓬勃的生机。很多读者特别喜欢她在散文中所呈现的那位母亲,永远热爱生活,但从不向生活低头,活得粗粝却有力量。

从散文到电视剧,阿勒泰不再只是地理上的阿勒泰,而是成为人们心理上的阿勒泰。人人都想去往阿勒泰,它是我的,是你的,当然也是所有人的。

记者:江丹 编辑:邢媛 校对:刘恬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