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拥兵百万的苻坚,为何打不过日薄西山的东晋?

书桃寻史 2023-03-10 13:35:55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段时期。

南北朝的转呈递进,不像是唐宋元明清那样,是一个大王朝的衰落,递增着一个大王朝的崛起,而是像一锅五颜六色的汤,你沸腾我也沸腾,东边不亮西边亮,乱成了一锅多民族多王国的粥饭。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乱,也有几十上百个诸侯国,但是其基本是周王朝分封制的遗产,而南北朝呢,虽然各个国家都狭小,少数几个也大得有限,但是魏晋南北朝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根系传统,也相对独立。

南北朝时期最精彩的一段历史,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前秦强大,拥兵百万多,且有名将明相辅佐,苻坚想要取代东晋,成为正统,而同一时间,“小朝廷”东晋式微,内部不和,内忧外患,似有崩裂之势。

然而最后的历史走向我们都知道,暂且不提,只说说形势如此不对等的两方势力,究竟为何到最后形势倒转,一死一伤呢?

原来,南北格局之转换,正是在于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

我有名臣,助我日升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晋之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灿烂但足够特殊的朝代,经过近百年的捉对厮杀,草原部族纷纷崛起,那些往日被中原正统看不起的蛮夷,也迎来了抬头望月的机会。

东晋偏安一隅,前秦趁势崛起。

草原部族氐氏部落于西晋末年起兵,占据长安,建立大秦国,史称前秦。

然大秦国纵然有秦为名号,但是比之历史上的大秦帝国,还是少了几分帝王气概,多了几分草莽的躁动。

建国后,大秦国王苻健不思进取,耽于享乐,不久病逝,其继任者苻生也是个没有进取心的混蛋,不过他最后没有死在女人的肚皮上,而是死在了堂弟苻坚的屠刀下。

苻坚,草原部族出身,骨子里是有草原男儿的血性的,而且他不像苻健父子那样不思进取,荒淫残暴,苻坚向往中原富庶繁华,渴望把自己的部族也变成中原民族那样知礼守节,摆脱茹毛饮血的过去。

为此,他不能眼睁睁看着部族崛起的机会,被苻健这对混账父子玩乐着糊弄过去,所以在公元357年,发动了政变,自己登基为帝,自称大秦天王。

对于苻坚的崛起,底下的朝臣没有不乐意的,毕竟相比起荒淫无道的前两任君主,才19岁就敢发动政变的苻坚,要更令人信服得多。

有野心又有实力的人,永远是受人尊敬的。

苻坚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宠臣王猛,给推上权位。

王猛可不是一个草包裙带阿谀之人,相反,这位可是历史上与诸葛亮最接近的人,被认为是“诸葛之后第一人”。

王猛出身于汉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子,自学兵法,而后成才,可惜在他国怀才不遇,最后被苻坚收入门内,担任谋士。

而且王猛对于苻坚而言,更像是一个推心置腹的智囊,苻坚之所以才19岁,就敢起兵政变,正是因为王猛说可以成功,苻坚才会冒险一试。

而之后,在苻坚的力挺下上位成功的王猛,也展现出了自己经邦纬国的大才。

在外交上,王猛主张对内休养生息,对外鸣金,高挂免战牌,强化边防,先给国家一二十年不打仗安稳过渡的时期,再徐徐图之。

在经济上,提高农业生产的地位,全力发展经济农业,持续地为国家机器注入钱生钱的动力。

而在政治上,王猛教苻坚糊弄百姓,搞君权神授,文化正统那一套,强化中央集权的效能,推行礼学,简而言之,原先的中原王朝什么样,咱们大秦就学成什么样。

王猛的各种办法都很有效,以最快的时间,整理好国家发展的轨迹,大秦国眼看着是一点一点强盛了。

王猛的贡献被苻坚看在眼里,于是一高兴,赏了王猛丞相职位,总领朝政。

这下子,苻坚的宗族宗室们,看不下去了。

我有珠玉,灼灼其华

王猛实在太耀眼了,一年连胜五级,直接官至宰相,平步青云,位极人臣,封无可封,再往上一点,就要封王拜侯了,那样的权臣,宗室看了都得避着走。

然而王猛是汉族士子,这让氐氏这群出自草原却当了国主的人脸上挂不住,于是纷纷大骂他,氐氏贵族之一的樊世更是当了出头的椽子,在朝堂上骂王猛。

结果,皇帝苻坚一看之下顿时大怒,当庭就杖毙了樊世这个狂悖之人。

反对者反对王猛一年官升五级,说这是有违法度,结果苻坚反而把反对者挨个处理,该弄死的弄死,该外调外调。

总之,苻坚这个皇帝的屁股非常之歪,他对王猛的宠信,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苻坚对王猛的固执宠信,使得氐氏皇族非常费解,纷纷纳闷,难道我们的皇帝被王猛这个披着文人皮的武将给下药了?不然怎么会一心向着王猛?

确实,古往今来,为帝王者最重视帝王权术之道,为了巩固自己九五之尊的地位,不使任何一个臣子的权力过大,而是一碗水端平,谁出头打谁。

拉高踩低,枪打出头鸟。

相比之下,皇帝苻坚对王猛的庇护与信任,简直是“爱你没道理”这种程度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氐氏一族大感费解。

难道说,苻坚是那种曹操那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刚愎之君吗?

其实并不是。

苻坚之所以对王猛如此推崇与信任,是因为他对王猛的为人品性,以及他的为官格局非常了解。

在王猛被苻坚收入朝中之前,苻坚肯定要对他进行调查的,所谓知根知底,才能用人不疑,而在他调查的过程中,意外打听到了一段关于王猛的往事。

东晋时期,大将桓温出兵,北伐到关中,在关中歇脚的时候,桓温正好见到了有名的士子王猛,于是浅前去拜谒。

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当时的恒温很惊讶,因为落魄的王猛身着破烂,一边挠着痒痒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挥斥方遒天南地北地唠嗑。

虽然形象邋遢,但是坐在酒桌前的王猛,谈笑风生,所言皆是军旅大道,言之有物又有理。

这让恒温意识到,王猛是一个被埋没的人才,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大才,值得托付江山社稷,于是,恒温心生了为东晋招揽一枚闲棋的心思。

但是,王猛深知东晋乃群雄并起之皇朝,皇权虽大,可还有一群世家趴在国家身上吸血吃肉,朝中内外,到处是把权的世家之人,自己纵然去到东晋,也是外来和尚难念经,无法发挥自己的经纬大才。

于是王猛就拒绝了恒温的招揽,安心地等待时机。

于是就等到了苻坚这样一位雄主。

恒温曾经招揽王猛这件事,给了尚未起事的苻坚心里以很大触动,正是因为恒温苻坚也是知道的,所以他才会

桓温给出的条件很诱人,而王猛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这位军政大才心里也很清醒,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苻坚知道了王猛拒绝桓温的原因,是因为东晋的政治环境很烂,而这,正是苻坚要极力避免的问题。

所以,为了能让王猛安心地发挥作用,帮自己治理好这前秦大美江山,所以苻坚才会不惜触动宗室的利益,也要扶王猛上位,哪怕使他一年连升五级官位,苻坚也是不以为意的。

苻坚这个做帝王的,心里也是有一本很清楚的账,他用王猛,却不是盲目地用,一定要做出功绩才行。

而王猛有功,自己才会给他赏官升级,以此激励他更为振奋地为国做事,到最后,举国上下一片大好,得利的不还是自己氐氏一族?

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宜,还不得给人家封官许愿了?哪有这种道理。

而王猛也不负圣望,政治玩得好,军事也干得不错,苻坚让他做大将军,平定李俨、击破恒温、灭前燕,统一北方,场场大战,王猛都表现出色。

出将入相,不外如是,难怪历史把王猛捧得那么高,说他是“诸葛之后第一人”。

王猛遗言,苻坚不听

不过可惜,天妒英才,王猛虽然惊艳了历史,却是英年早逝,不过活了50年,就积劳成疾而死。

王猛在死前给苻坚留的最后一条遗言,就是不要去动东晋,先把世仇的鲜卑和羌族等解决了,对东晋也应怀柔,而不应挥兵。

王猛本意是告诫苻坚,不要小瞧了东晋,更不要小瞧了中华之民心同德。

毕竟东晋是沿袭了魏晋以来的中原正统,虽然现在变成了“小朝廷”,但是一旦遭遇外敌,一定会同仇敌忾,联合抗外,此乃中华之民心民气。

可惜,苻坚这个铁头娃,觉得自己国力强盛,拥兵百万,就是“把马鞭投入长江都足以阻断江流”,非常之狂妄,完全没把东晋当回事。

结果一场淝水之战,东晋虽是惨胜,可也把前秦拖瘦了,累垮了,然后前秦的世仇,也就是王猛死前叮嘱给苻坚的羌族、鲜卑等饿狼,看苻坚势弱,上来就是乱咬,前秦最终化为了历史的烟尘,成了前尘之鉴。

0 阅读:10

书桃寻史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