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朝服正巡市的晁错,忽然被腰斩,其实是汉景帝的借刀杀人

这大俩盘真美 2023-01-15 07:12:05

夜读《资治通鉴》汉记八,至晁错被腰斩一节,反复读之。晁错的死,并非初中课本所讲晁错死于七国“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而实际是汉景帝在借刀杀人而已。

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策》,晁错的父亲得知后,特地从老家颍川跑到长安劝说无果,留下遗言道:“刘氏的天下稳定了,但我们晁氏家族却要遭殃了”,老父亲喝了毒药就自杀了。

不能说晁错之父有先见之明,但确实预料到晁错继续主张削藩,必有一死,而且不光晁错会死,更会连累家族。仔细一想,这不就是诛三族、诛五族吗?谁能办到,皇帝,只有汉景帝可以。

老父亲实际料到了晁错的结局,他想阻止晁错,但阻止不了,只得以死相劝。

但晁错认为,如不削藩,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 忠臣之心,可见一斑。

作为汉景帝启蒙恩师,忠心不二的御史大夫,赫赫有名的法治大家,汉景帝为何要杀晁错呢?他真的被七国蒙蔽了吗?

历史并非如此,这也不是真相。

汉景帝受汉文帝和窦皇后的影响,主张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将道家思想一以贯之。无论是经济、政治,汉景帝都着力实行无为的国策。而晁错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两者从治国理念上从根本上就存在对立,只不过汉景帝表面作为性情宽和的皇帝,不便于收拾晁错而已。

但七国的叛乱,为处理晁错提供一个恰当而合适的机会。

七国之乱,主要是吴国叛乱。吴国叛乱的原因,最早起于汉景帝。

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在一次下棋的时候,和吴国太子发生争执,汉景帝打死了吴太子。在那之后,吴国就有了叛乱的计划。而晁错在文帝时就上书削吴国,被文帝拒绝了。到了汉景帝,吴国更加狂妄骄横,汉景帝基于和吴国的恩怨,的确想收拾吴国。

但仅仅限于吴国,也仅仅限于收拾,并非是真的削藩。

晁错则进一步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的谏言。

汉景帝顺水推舟,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但并非以国家政策实施,而是告诉天下的诸侯们,这是晁错在削藩,不是我汉景帝在削藩。

当晁错的父亲得到了这个消息后,跑到晁错跟前,骂了晁错一通,率先死了。晁错的父亲身在局外,非常明白这是汉景帝在借刀杀人。

果然,吴国纠集楚国、齐国等七国一起叛乱,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

汉景帝的目的达到了一半,问晁错怎么办,晁错让汉景帝率兵亲征而他自己留在长安。汉景帝一听,天下诸侯都知道是你晁错削藩,我亲征岂不成了我在削藩吗?

汉景帝拒绝了晁错这个无脑的建议。这是晁错犯的第一个致命的错误。

晁错接着又犯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他和袁盎有仇,趁削藩给袁盎穿小鞋,告诉群臣袁盎是吴国的丞相,吴国没有杀他,袁盎自然也跟着反叛了,要杀袁盎,以报私仇。

袁盎一得知这个消息,就找到晁错的另一个仇家窦婴,见到了汉景帝。汉景帝明知吴国、楚国已经叛乱,故意问袁盎吴国真的叛乱了吗?袁盎说吴国没有叛乱,只是因为吴国的铜钱海盐有利益,找来了许多年轻的无赖、逃命的坏人和私铸钱币的坏人,是这些人互相诱使,才出现的叛乱。

汉景帝问袁盎有何计谋,袁盎说我只能跟陛下一个人说。

汉景帝让在身边的晁错退下,袁盎说,杀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就可以退兵了。

终于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杀晁错了,汉景帝任命袁盎做了太常,秘密地上任去了。

晁错的死期不远了,但这一切他一无所知。汉景帝孤立了他,大臣也孤立了他,只有一颗报国之心和晁错在一起。

汉景帝开始借刀杀人的最后一步了,他授意丞相、中尉、廷尉秘密弹劾晁错,弹劾的终极理由是大逆无道。对于大臣的弹劾,汉景帝秘密的批准同意执行。但晁错对此仍然一无所知。

接着汉景帝派中尉召来晁错,欺骗他坐上车巡察市中,晁错穿上朝服,走到东市,忽然就被执行了腰斩。

晁错到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但是东市上的人都看到了,长安城的百姓都听说了,天下诸侯也都知道了。那个削藩的晁错被汉景帝杀了,七国已经师出无名,能不能阻挡叛乱无所谓,但七国再继续叛乱就是造反了。

天下诸侯相信的确是晁错在削藩,而不是汉景帝,都支持汉景帝平叛。三个月后,周亚夫平了七国之乱。

晁错该有多冤,他不知道汉景帝借了他削藩策的意见这把刀让诸侯反叛,他不知道汉景帝借了反叛诸侯“诛晁错”的这把刀有了杀他的理由,他不知道汉景帝借了大臣的弹劾这把刀给他定了大逆无道的罪名,他更不知道汉景帝借了他对自己忠心和信任这把刀光明正大施以腰斩。

那个将斩左趾改为笞二百、将鼻刑改为笞一百的汉景帝,竟然将恩师处以腰斩的死刑,况且晁错并无大逆无道,汉景帝真的后悔吗,真的被欺骗了。

其实不然,汉景帝就是想杀晁错而已,只不过不能直接杀,只好借刀杀人了。

0 阅读:113
评论列表

这大俩盘真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