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见伟人风采

传媒内参 2024-05-08 09:58:59

北京广播电视台在陈晋、毛新宇等著名党史、军史专家的指导下,推出了精心制作的微纪录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让人们在“瞬间”中见到了伟人的情怀、伟人的智慧、伟人的胆略、伟人的坚毅,见到了伟人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杰出贡献,见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民领袖风采。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作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130周年,130个瞬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在陈晋、毛新宇等著名党史、军史专家的指导下,推出了精心制作的微纪录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让人们在“瞬间”中见到了伟人的情怀、伟人的智慧、伟人的胆略、伟人的坚毅,见到了伟人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杰出贡献,见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民领袖风采。

见“微”知“著”,是这部微纪录片的一大鲜明特点。

“见微知著”一语,出自苏洵的《辨奸论》,说的是在事物萌芽状态就能够看到其发展趋势,即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我们这里讲的“微”,是“微纪录片”之“微”,是“历史瞬间”之“微”;这里讲的“著”,则是这部微纪录片记载的毛泽东创造奇迹的恢弘历史之“著”。

通过毛泽东130个“瞬间”,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这个创意确实非常别致、非常艺术。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时间存在方式,而时间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和联结起来的。

在《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中,几乎每一集都有历史瞬间发生的时间线、毛泽东的年龄线,记录了毛泽东创造奇迹的历史时刻,而所有这些历史时刻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就是一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恢弘历史,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恢弘历史,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历史。

真实呈现,是这部微纪录片的又一鲜明特点。

纪录片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吸引人眼球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它可以让人们回眸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复杂过程及其结果和影响。人们喜欢看北京电视台的“档案”栏目,就在于这一栏目可以让人们了解很想了解而自己又没有经历过或不那么了解的真实历史。

《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大多数“瞬间”是由摄影的瞬间留下的照片、新闻纪录片或有毛泽东笔墨留下的文献来呈现的。这是历史的瞬间,是真实的瞬间。尤其是有的“瞬间”是许多人平时看不到的照片,比如第55集《自己动手》呈现的毛泽东在延安手挥镢头开荒种地的照片,就非常珍贵。这集微纪录片中还结合大生产运动中,朱德开垦菜地、任弼时获纺线比赛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等动人事迹,展现了以毛泽东的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民领袖”风采。

让人欣喜的是,微纪录片还“爆料”毛泽东的纺线技术不能令人满意、纺出的线粗细不匀这样的细节,而不因为他是领袖就不讲他的“另一面”故事,这种真实性更增强了这部微纪录片的可看性和权威性。

出其不意,也是这部微纪录片的一大鲜明特点。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他的丰功伟绩家喻户晓,要拍摄好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有许多难度,更不要说微纪录片这样的短片了。

我们欣喜地注意到,编导们为了拍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在收集资料、讲好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短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出其不意的或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让人获得“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不摸枪”的大军事家,他领导人民军队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但身上从来不带枪。这部微纪录片的第22集《荣誉之战》,讲的是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怎么打赢了被陈毅称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的大柏地伏击战。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意义十分重大。

编导们在讲大柏地伏击战的故事时,特地讲了毛泽东在战斗中“拿枪冲锋”这一鲜为人知的情节,收到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同时讲了大柏地原本不是革命根据地,群众对红军不了解,在打仗时都跑进山里去了,毛泽东、朱德批准各部可以动用群众家里的粮食等,并留下借条,出布告,说明日后偿还。后来部队二进大柏地时,毛泽东命令军需处按借条向老百姓赔还现洋,只能多给,不能少付。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军队,必定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节,也必定会引起今天的观众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感怀,让人们看到“人民领袖”是有人民性的伟大领袖。

思想深刻,更是这部微纪录片的一大鲜明特点。

思想,是包括纪录片在内的所有影视作品的灵魂。对于纪录片来讲,真实性是优势,但只有真实性而没有思想性的纪录片也没有生命力,惟有具有思想性的纪录片才是优质的有生命力的纪录片。

在《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中,几乎每一集都留下了可以让人们细细回味和长长思考的的深刻思想。比如在第78集《西苑阅兵》中,讲到毛泽东和大家合影时常常站在后排或边上,毛泽东在西苑阅兵后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合影的“瞬间”,也留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在摄影师按下照相机快门的一瞬间,只见照片中的毛泽东一手拉住黄炎培、一手去攥人群中的郭沫若,让他们到前排合影,表现了伟大领袖的谦逊品格。而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则是大家把毛泽东推到前排C位合影。一句解说词“众人这一推,可谓历史的一推”,一下子就画龙点睛式地点出了“人民领袖”这一思想主题。

简洁凝练,也可以说是这部微纪录片的一大鲜明特点。

在今天的网信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异军突起。短视频以短见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微纪录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采用了短视频的表现形式,用“短”而不空、“微”而有实的语言和史料,发挥微纪录片以短见长、以“微”见长的特点,向人们讲述了毛泽东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比如第39集《对话斯诺》,不仅以斯诺的眼光来写他认识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并以他为毛泽东拍照片的“瞬间”为切入点,讲了毛泽东照片中戴的红军八角帽是哪里来的这一已经广为流传的故事,而且以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为依据,讲了毛泽东送走斯诺后的故事。毛泽东在院子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你知道美国在什么地方?”当工作人员回答说“不知道”后,毛泽东指着脚下说:“他们在地球的另一边嘛!那里的人对我们红军也感兴趣呢!”这部微纪录片常常用这样简洁凝练而又形象生动的话语,来展现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和他在世界的影响,来展现毛泽东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怀。

今年年初,党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这个《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出,要用好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用好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文献档案、红色书信、革命诗词等教育价值,鼓励各地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提出,要用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通过党史网站(频道)、网上纪念馆以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打造党史融媒体作品,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应该讲,北京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就是这样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党史学习教育作品,从开播以来已经获得观众的连连好评。我们相信,这部微纪录片可以也必将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0 阅读:15

传媒内参

简介:速递行业信息,对接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