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张曼玉近况曝光:退圈20年,她活得有多爽?

张德芬空间 2023-12-15 18:05:32

张曼玉,你活得太放肆了!

前不久,久未露面的她,再一次惊艳出场。

59岁的年纪,在草坪上快乐地六连跳。

在街头“不修边幅”,悠闲地看云卷云舒。

那股自在的生命力都快要溢出来了!

网友更是纷纷效仿,测试自己是否能追得上曼玉的活力。

很多时候,大家越是期待看到她什么样,她反而越是坚定做自己。

在她身上,你能很容易地捕捉到两种味道。

无惧规则的自在。

松弛不羁的自信。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特别想和你聊一聊:

如何超越年龄,活出本有的鲜活生命力?

真的很“张曼玉”

张曼玉已经从娱乐圈隐退近20年了。

再回看,她是一个连时间都无法拿捏的狠人。

当年,明明在电影界拿奖拿到手软,却偏偏转行去当摇滚歌手。

在感情上,经历了婚姻,谈了几段姐弟恋,她却认为:

“我从不认为我是感情的失败者,也不觉得这一次经验就会影响到我下一次恋爱。

我的爱情秘籍,就是把每一段爱情都享受到极致!”

一路走来,外界没少对她发出过不太友好的评价:

有人嫌弃她长得不好看,也有人觉得她就是一个花瓶。

这么美的人,都嫁不出去真是可惜!

即便再富有还不是孤身一人?

可是张曼玉却说:

“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是美呢?美要加上滋味,才是完满。”

如今的她,未婚无子,住在“贫民区”,穿着19块钱的地摊货,头发蓬到飞起;还做公益、支教,想恋爱就恋爱,想唱歌就唱歌。

也正是因为此,没想到,有一天张曼玉也成了人格的代名词。

“张曼玉竟然是e人”瞬间火遍全网。

对于这类人而言,体验人生的丰富性,远远比追求稳定更重要,不在意外界所有的预判,足够接纳真实的自己。

纷乱的世界与她们无关,她们有内生的“心锚”,指引着她们以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愚忠于任何外界的东西(譬如外貌、规则、评价等等)。

张曼玉,从事业到生活,从外表到银幕,她的每一面,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选择,都能给我们力量。

正如她送给自己的那句话:

我希望拥有粗糙但强大的力量,胜过虚伪的美丽。

很多人都羡慕她能活得如此云淡风轻,而她的人生冒险还将继续。

一个50岁女人

与外部世界的不断碰撞

有人会说,张曼玉是明星,早就财务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用顾忌他人的看法,所以才能活得如此肆意。

不像普通人,需要为工作生活而操劳。

某种程度上来说,活得肆意需要一定的财力,但作为普通人乃至工薪阶层,也同样可以冲破规则的束缚,活得自在。

因为真正让一个人如此舒展的背后:是生命力的流动延展和对自我的涵容。

身边有一位56岁的女性,虽也有一地鸡毛的时候,但在自己的人生体系里活得特别自洽。

她的人生没有固定模式,年少时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大学读了新闻学,毕业后回老家当了新闻记者。

在电视台工作10年后,她开始反问自己:

我是谁?我还希望做什么?

难道10年后,我还希望像年轻记者一样每天跑各种采访,写各种新闻吗?

也因为长年在外奔波,她的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被查出得了肿瘤。

那段时间,身体的折磨一度让她陷入抑郁状态,感觉生活暗无天日。

思前想后,她决定走出去,换一种方式,去一个更开阔的世界,找寻身心的治愈和生活的意义。

尽管身边人都不理解,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停下来,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得以恢复,并体验不同的人生。

带着不算太多的钱,去各个国家旅居,给了自己一个gapyear。

回来后自己开始尝试做旅行体验师,开启了更让自己神往的人生。

正赶上直播的风口,后来有人邀请她一起做直播节目,她心里的第一想法是:whynot?

这是她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从0-1学习直播,做短视频讲课,全素颜出镜。

因为很少化妆,也曾被人吐槽过“颜值普通”或长得不好看,但她本人也作出回应:

素颜或化妆,每一个都是真实的自己,而我很喜欢每一个瞬间的自己,希望你也是。

后来,她发现身边有很多女性和她一样有容貌焦虑,特别是产后妈妈,她又开始发起“反容貌焦虑”社群,希望带领身边的女性一起成长。

在这个温暖的社群里,每一位女性都开始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每一个皱纹,甚至爱自己的每一个细胞。

她也曾说过,别人的期待跟我没有关系,我不需要扮演自己,我就是我。

一路走来,她在与外部的不断碰撞中,获得了更好的自我认知,从而去拥抱那些随之而来的“怦然心动”的事情。

这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呈现。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本我是活力和原始生命力的本身,而你理智头脑里的教条永远都不会是生命。

很多把“本我”放在第一位的人,才有力量支撑她不惧成为世俗眼光里的“叛逆者”。

因为不像“超我”有那么强的约束,也不像“自我”总是在做选择前权衡利弊,或环境允许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本我更注重对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潜力和成长性。

而当人依照真实的自我而活时,“生命力”就得以流动。

不妨试想一下,你生命中有过的,带给你深刻感受和体验的经历,大多也都是“本我生命力”迸发的时刻。

那种状态是向外伸展的,而内在是饱满的。

感觉“活得太假”的背后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活在了头脑里,活在了规则里。

从而会觉得遵循本我的这类人有一些猖狂,甚至太过冒险。

因为世人有太多的恐惧,只能仰仗对世俗规则的绝对拥护,也称为“社会共识”。

比如外人看来光鲜的“铁饭碗”,“某某总”的头衔,早早结婚生娃,高学历好公司等等,来获得摇摇欲坠的安全感和优越感。

敏敏,45岁,是一个国企管理人员,因觉得自己得了“中年危机综合征”而前来咨询。

从小到大,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大学毕业,父母安排她进政府机关工作,虽然看起来很体面,几年后,也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和权力。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拗不过父母和身边人催婚的压力,于是和一个相亲男闪婚,自那以后,就做起了别人眼里的好妻子。

30岁前顺利完成了人生大事,把自己嫁出去,可是没过多久,发现两个人性格不合适,矛盾冲突不断,最后实在无法忍受对方的冷暴力,选择离婚。

如今,虽然自己事业还算成功,但回看40多年的人生,却少有感受到特别幸福和开心的时刻。

这么多年过去了,害怕别人说三道四,也没有选择再婚。

小时候看父母的心情,工作后看领导的好恶,结婚后看老公、孩子的感受,离婚后还要看身边人的脸色。

仿佛只有遵循“社会的时钟”,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却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感受如何,又如何看待自己。

这种感觉让她特别崩溃。

心理学家也把这种状态称为假性自体,简单来说就是带着面具生活,把外界的声音当成内心的声音,长期忽视自己的需要,难以体验愉悦和满足。

其实,有很多人,到了中年,仍然带着“假自体”在生活。

而所谓的中年危机只是表象,现代大部分女性过得不快乐,是因为“自我”一直在奉行现实社会女人的各个职能,你会成为一个外在评价体系下的人。

就像王尔德描述的那样:思想是别人的意见,生活是别人的模仿,情感是别人的引述。

你的情绪,自我认知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波动就是你的痛苦之源。

同时,这个“自我”压抑了本我,让真实的自己无处安放。

而当违背本心时,伤害的是生命系统的完整性。

如何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其实,不管处于什么年龄,每一个女性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不安分”的流浪者。

只是很多时候,成年的我们,潜意识里被要求活得正确,而扼杀了自己的生命力。

而如何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更像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首先,学会放下世俗的“应该化”思维,多一些自我觉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才叫做对?

我是不是只有这样做才叫好?

而我真正想要做的又是什么?

当你内在的“超我”开始松动,你就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步了。

其次,围绕自己的内心声音行事,不要被虚假自体掌管。

通过静心的聆听,你能辨别出头脑声音和内心声音的区别。

内心声音虽然微弱,但很笃定,而头脑中的声音虽然很大声,但往往带着慌乱。

当你学会辨别,也就意味着你与内在声音建立了更亲密的关系。

给自己框定一个具体的时间,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周,甚至一天,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假如你自己流落到了一个孤岛上,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一来,你能更好地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而非头脑中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再次,对一切的发生说yes,同时也拥有说no的力量。

多做滋养自己的事情,能让你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习惯性用结果的正确与否,来限定自己本可以尝试的选择,从而让自己不敢向前。

但其实,正确的行动路径是:不断用新的体验,去颠覆那些限定你的“思考”。

要想活得不拧巴,终归需要一点“豁出去”的精神。

正如张曼玉说的那样:

生命不是一场比赛,每一个人都可以用TA的方式,去写出自己的剧本。

同样,拒绝年龄焦虑,两度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的麦克多蒙德说过:

人的脸就是一张有故事的地图,皱纹是,双下巴也是。

二十而立,三十随意,四十美丽,五十仍有小惊喜,中年可期。

想要活出像张曼玉的少女感,活出生命本有的力量和喜悦,需要我们专注当下、发掘自己专属的“小确幸”。

愿喜乐成为你人生的背景音乐,不管遇上多难的事情,都能支持你度过。

苦不是人生的全部,真正的喜乐才是。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蝎子的瞳孔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