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诺奖作家克洛德·西蒙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新书

新黄河 2024-02-01 09:10:19

克洛德·西蒙的作品充满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小说《历史》是其写作生涯中的一部力作,作家用迷宫般的叙事带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阅读这本小说,也是一场极致的文学之旅。

克洛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为《弗兰德公路》。他是一名叙事的历险者,不断地追求着文字的革新与冒险。他不仅爱好文学与艺术,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并且亲历了西班牙内战与“二战”,对其一生有着深刻影响。

不同于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克洛德·西蒙多年来被贴上了“不忍卒读”“无趣作家”的标签。西蒙的中译本译者称呼他为“撰写‘天书’的人”“在中国最难读懂的外国作家之一”。《历史》这本小说法语版原作于1967年出版,并于同年获得法国美第奇奖。该文学奖旨在奖励刚进入文坛、尚未获得与其才华相符知名度的作家作品。

《历史》是一幅散落一地的拼图。在这幅拼图中,时间是错乱的,叙述的当日、叙述者本人的童年、母亲的深闺岁月、法国海外殖民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地点是零散的,家族的老屋、表亲的别墅、明信片上的殖民地、旅行的目的地、贷款的银行、街头的咖啡馆……人物是交错的,父母亲、外祖母、妻子、表亲、童年伙伴、银行职员、古董收购商、母亲的追求者……感觉是混杂的,光线、色彩、声响、气息、触感……由读者去拼凑起这幅拼图中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这个故事涵盖了三代人的历史。

这本《历史》的译者,现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的于昕悦和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淑文,在译后记《七年之“养”》中讲述了她“读不懂、翻不了、啃下去、熬过来、放不下”的长达七年心路历程。

法国小说家罗伯-格里耶说:“对西蒙的同一部小说,一百位读者有一百种读法。”阅读这本《历史》的过程可想而知是充满艰辛的,但也必然会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并发现一种新的叙事可能。

记者:徐敏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