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郑州人的超级豪宅揭秘!天下第一屋的奢华建筑方法惊艳全城!

船长卡戎 2024-05-06 07:37:27

在郑州杨槐村的西南头有一片地名叫花岗。那里地势高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棉花。这块地上还散落着不少被当地人叫做“大煤渣”红土疙瘩和老瓦片。每当农忙时犁耙土地,村民们还会顺手捡起这些土块压在耙子上增加重量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着“花岗神”的故事。话说,以前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要给儿子办喜事,结果发现家里锅碗瓢盆都不够用,当家的愁得觉都睡不着。有一天晚上,他迷迷糊糊听到天上传来一个声音:“别发愁了,缺什么到花岗去拿吧,但记住一定要还回来!”

他半信半疑,跑去跟身边的朋友商量。朋友告诉他花岗这片地向来神奇,不妨带着香烛去那儿拜一拜求一求试试看。这位当家人第二天一大早就上了花岗,按规矩虔诚祷告了一番。那些原本短缺的东西竟然真的出现在了花岗上。这下子人们都知道了花岗是个有求必应的神奇之地。

时间来到1964年秋天,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农在自家坡地上挖红薯窖。对于那里的村民来说,每年秋天挖红薯窖是他们家祖祖辈辈秋天里的必做的事。老农一铲子接一铲子地往土里挖去。突然叮当一声响,铁锹碰到了个硬邦邦的东西。他连忙蹲下身来用手扒拉开周围的泥土,竟然露出一面带花纹的铜镜来。他赶紧拿到当地的文物部门去报告。

文物部门的人看了铜镜之后,判断那是一面唐朝的东西。但是,根据经验判断可能还有很多古代的东西,于是就派了考古人员去挖掘。这一挖,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历史的大宝箱。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处非常重要的古代遗址,它涵盖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朝、商朝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可不仅仅是唐朝遗迹这么简单。

这块地方面积非常大,从1972年开始第一次正式发掘一直持续到2015年。挖开的地方面积都有六千多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十个足球场那么大!这里地下堆积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历史痕迹,就像品读一本大地的历史书。

遗址里找到了50多个过去人家的房子底座,能想象出那时候人们怎么建房子住在哪里;发现了将近500个像地窖一样的藏东西的地洞,就像村里以前各家各户用来存红薯的那种;还有400多座埋葬先人的墓穴,每一个都带着各自的故事。这个遗址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前后历经了三千三百多年,是个测量仰韶文化时代的标尺。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发现了“天下第一屋”,是一个先民们居住过的遗址编号F1到F4。有一组四间紧紧相连的大房子,就像是现在的“连体别墅”,占地大约有200平方米。是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住过的房子,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就像博物馆介绍的那样,咱们郑州的先民们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就已经住上了有三个独立房间加上一个大厅的“豪宅”啦!

看来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生活功能分区。住在这样房子里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可能是部落的首领或者是负责重要事务的大人物。虽然已经过千年,但这些房子的地基和墙壁竟然还保留得相当完整。连地上的平面布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那墙壁还有一米多高呢!

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技术建造如此坚固的房子呢?

据专家分析,先民们运用了一种叫做“木骨整塑”陶房建筑法的技术。简单说就是用木头草料和泥巴,再加上一把火。

古人们先在地上立起一根根木桩子,再横着绑上一些木头,就好比人的骨骼支撑起身体;再用草料连接和加固这些木头骨架。这就跟编织篮子似的让房子更结实。然后呢,在这个骨架空隙里填上芦苇;最后,他们就把泥巴和水搅拌均匀,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这样就砌成了既结实又保暖的墙。

等墙壁和地面晾干后,他们又来了一招神奇的操作:就像烧制陶器那样,放火把整个房子内外都烤一遍。墙面经过高温烧烤,就变得硬邦邦的就像砖块一样结实耐用。里面的木头也变成了炭黑,形成了能防潮、保暖、隔热的好材料。就像是夹心饼干中间的那层馅儿,这就是“整塑”的过程。这是古人把烧制陶器的办法用在了建筑上。

大河村遗址里这样的房子可不少。它们的存在不仅奠定了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样式,还标志着咱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大变化。从原先住在地下的或者半地下的窝棚,搬到了舒适安全的地面上建房子住,这可是个不小的进步!

大河村遗址,就如同一部沉甸甸的无字古书,承载着我们华夏文明从起源到发展的悠久历程。每一寸土地都饱含了岁月的记忆,每一片瓦砾都见证了历史的脚步,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祖先如何播下文明的种子,如何耐心等待它破土而出,又如何历经风雨沧桑,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

0 阅读:38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