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去世留有两个儿子,为何他的心腹没能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丁姑娘说历史 2023-05-07 21:02:40

赵匡胤去世留有两个儿子,为何他的心腹没能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开宝九年10月19日晚上,宋太祖赵匡胤五十多岁,正在和“弟弟”赵光义饮酒,次日一早,万岁殿的宫人照例来伺候赵匡胤醒来,结果一觉醒来,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早已不在人世。宋太宗,赵匡胤去世后,其“弟弟”赵光义,即晋王赵光,即为宋太宗。依照传统,帝王驾崩,子承父业,赵匡胤此时尚有两个嫡子,不过,赵光义作为“弟弟”继承皇位,却是顺理成章,赵匡胤的亲信大臣,也没有支持赵德昭、赵德芳来跟赵光义争储。这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膝下有四子,大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幼时亡故,后加封滕王,后加封舒王。二儿子赵德昭和四儿子赵德芳都健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二十五岁,赵德芳十七岁,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可以顺利地继承皇位,而不会牵扯到太后身边那些乱七八糟的亲戚。

不过,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上的亲信,却不肯支持赵德芳、赵徳昭,反而默许了赵光义为正统。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被赵光义收买,那还好说,可是这么多人同时沉默,那就太奇怪了。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性格刚烈,睚眦必报,是个十足的街头混混,在陈桥,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他的心腹,给赵匡胤穿上了一件黄色的长袍,让他装醉,然后跪在地上,拥护他登上了皇位。赵匡胤以皇帝的身份,率领一群人,建立了宋朝。

等帝国建立的动乱平息下来,政治和经济都恢复了正常,君王们又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立太子。提前定下储君,既能应付陛下暴死之类的意外,也能更好地检验和培养接班人的才能。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提前宣布储君的位置,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会出现竞争,不会出现内讧,不会出现朝中大臣选边站,不会出现派系的情况。

赵匡胤也是如此,直到他病死,都没有确定下一任的皇位。至于赵德芳,赵德昭,则是一个都不是。

赵徳昭在乾德二年(九六四年)出嫁。一般来说,皇子出嫁后,都会被册封为王爷。不过,赵匡胤觉得赵德昭太年轻了,不想让他太过骄傲自满,所以只是让他做了一个贵州的守备使。

九年后,赵匡胤正式册封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监察太傅,同中书省尚书,同知政事。直到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即位,赵德昭才由他的叔父册封他为武阳郡的王爷。

赵德芳于开宝九年(九百九十六)出嫁,后被赵匡任命为贵州巡抚和守备将军。同年10月,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封赵德芳为兴元府,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治平章事,并封他为“兴元府”。

至于赵光义,他做了什么?

赵光义在赵匡胤的授勋下,被封为大宋皇帝的太子。建隆二年7月后,他又任命赵光义为开封郡守。开封郡守的地位,与京城的郡守相差无几,负责东京、汴梁等地的行政、司法、民生等方面的工作。赵光义在开宝六年(九七三年)被封为“晋王”,地位比丞相还要高。

两相比较之下,赵匡胤心中更倾向于谁,不言而喻。也就是说,就算是宋太祖赵匡胤,也不想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成为下一任皇帝!

再加上五代十国的时候,还没有正式册封太子的习惯,所以有一种潜规则,那就是一个郡守,一个郡守,一个郡守,就是皇上认可的继承人。

事实上,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宋国的实际情况。宋国前期,经过一场大战,百废待兴,南汉,后蜀,南唐都还没有被剿灭,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赵匡胤也是头疼不已,他很清楚,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年轻了,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这种情况。如果他们继承了自己的位置,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赵匡胤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避赵匡胤之名,在宋初立国后,改称“赵光义”,此乃宋宣祖赵弘殷与昭宪皇后杜氏之三子,亦即赵匡胤之“弟弟”。赵光义自幼勤奋好学,文武双全,跟随赵匡胤征战过很多次,甚至还参加过陈桥叛乱,大宋建国后,赵匡胤让赵光义镇守开封,而赵光义每次都能将自己的职责完成,这说明他在各个方面都很有本事。

但那都是在北宋前期,后来后蜀、南汉、南唐相继灭亡之后,北宋的政局愈发稳定,国泰民安,在这个时候,立个太子,培养个一两年,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赵匡胤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才想要立个太子。

但世事就是这样,事情一旦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就很难改变方向,赵匡胤感觉自己就像是踩了刹车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赵匡胤在建隆二年和开宝二年的时候,曾经两次解除了军权,分别是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还有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郭从义,杨廷璋。

赵匡胤以武将的身份,篡夺了皇上的权力,自然不会让其他的武将效仿。当时的长老们,一个个都是心灰意冷,失去了兵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赵匡胤的儿子登上皇位。

反倒是赵光义,深得他“哥哥”赵匡胤的信任,这些年来,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赵光义的战斗方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首先就是赵匡胤的死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开宝九年10月19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本已病入膏肓,但仍召晋王赵光义进宫商议宴饮之事。尽管侍奉的太监们已经被驱散,但他们还是能从远处的窗户里,看见赵光义不时起身,来回踱步,躬身行礼,似乎触怒了赵匡胤。赵匡胤一饮而尽,还用一把大斧插在地上,对着赵光义大喊一声“好为之”,不久之后,赵匡胤被人发现已经死了。这一幕被称为“烛影斧声”,也有学者提出,他们二人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而赵光义正是杀死赵匡胤的幕后黑手。

其次就是她的亲生母亲杜太后了。

一次,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到杜太后那里,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知不知道,你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赵匡胤说:"全靠列祖列宗的庇佑。"杜太后摇头道:“只因后周帝年幼,君臣不信任,给了你一统天下的机会。所以,将来你要继承皇位,也要从你这个“弟弟”赵光义开始,免得有人趁火打劫,趁火打劫。”赵匡胤一口答应下来,表示自己会按照他说的去做。光说不能证明,杜太后又命大臣赵普写下一封盟书,藏于金匮之中,此为“金匮之盟”。当然,后人亦有不少人将此为赵光义所捏造之作。

终于,受害者们都同意了。

赵匡胤死后,其妻宋氏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召见赵德芳入宫。可王继恩早就站在了赵光义这一边,根本就不听宋皇后的话,反而是第一时间通知了赵光义,并且将赵光义带入了皇宫。

宋氏一看是姐夫,而不是自己的儿子,顿时恍然大悟。此时她看清楚形势,自知无法挽回,只得向赵光义言道:“我和我儿子的性命,都交托给了官府。”

宋皇后以“官家”相称,她这句话就是要把赵光义当成新君的意思。这就是她作为“先皇后”,为赵光义继承皇位的正当性,作了一次“背书”。

除此之外,赵光义还成功地安抚了一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太平兴国元年(九百九十六),赵光义即位,立刻册封赵德昭为武都郡的王爷,又被任命为永兴节度使和内侍,并有旨意让他在朝中的地位,凌驾于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三年(九百九十八年)冬,赵光义还把赵徳昭带来了,并且给了他一个监察御史的差事。赵徳昭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爵位,直到他的舅舅登基,才被封为亲王,就连赵徳昭的夫人王氏,也被赵光义册封为韩国王妃。如此一来,赵徳昭对他也就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而他的外甥赵德芳,则被赵光义委任为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以示忠贞。太平兴国三年,九百九十八年,祭奠完毕,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在《杨家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戏剧作品中,赵德芳都被冠以“八贤王”的称号,这说明他并不介意赵光义继承皇位。

除了赵匡胤的这两个儿子之外,实际上,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和赵光义一样,都是他的亲哥哥。赵廷美本名赵匡美,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哥哥。两位“弟弟”为躲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忌讳,在宋初立国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光一和光美。赵匡胤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他的四弟“赵廷美”为免赵光义的名字。

三哥赵光义随二哥赵匡胤出征,老四赵廷美却不知所踪。

赵廷美,在开宝九年(九百九十六)的时候,就被赵匡胤派去攻打南唐,但他只是负责苦力,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赵廷美在这里遇到了南唐皇后李煜,二人聊起了诗词歌赋,情投意合,一见如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赵廷美,李煜,都是一丘之貉。

另外,赵廷美的身世也值得怀疑,据《宋史》所载,赵廷美为杜太后所生,赵匡胤与赵光义皆为其后裔。不过,在赵廷美去世之后,赵光义就向一些大臣说了一句:“廷美是我的奶妈,陈国耿氏所生。”如此一来,他继承皇位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赵光义有意为之。在“金匮之盟”的约定中,赵匡胤的皇位是由赵光义这个“弟弟”继承的,那么赵光义的皇位就是由“弟弟”赵廷美继承的,而赵廷美又是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的。因此,在赵光义的眼中,赵廷美比赵德昭和赵德芳更有威胁。

赵光义即位后,封赵廷美为“齐王”,并任其为中书令,兼开封知府,凌驾于宰相之上,成为一代明君。按照那个时代的潜规则,赵廷美几乎是被内定为下一任皇帝。所以赵廷美才会同意赵光义继承王位,因为下一个就是他。

那几个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的人,都从赵光义那里拿到了一颗枣子,一个个都是默不作声,低着头,大口大口地吃着。既然受害者都没有说话,赵匡胤的亲信自然也就没有意见了,何必多此一举?

之后,赵廷美蛮横霸道,赵光义就多次训斥他。赵廷美非但没有忏悔,反而怀恨在心,暗地里图谋谋夺王位。太平七年(九百九十二年),赵光义因赵廷美的密谋败露,将其革职为开封知府,并将其贬谪西京,以镇守长安。赵廷美上了一次当,仍是不肯吸取教训,又和兵部大臣卢多逊私通。此事不久便被揭穿,赵廷美被革除所有职位,但仍是魏王的虚名,仍在家中休养生息。他在家中也不安分,惹得赵光义恼羞成怒,被削去魏王之职,降为涪陵县侯。现在他安分了,有了三千袋的榨菜,日子过得很滋润。

赵廷美在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一月,举家迁往房州,未几因伤心过度,便吐血身亡,时年三十八。

“金匮之盟”的大公子赵廷美已经去世,二公子赵德昭更是先他一步去世。

赵光义与赵德昭在太平四年(九七九)进攻幽州。一夜之间,军营大乱,赵光义不知所踪,有人推测赵光义不幸战死,便提议推举赵德昭继位。

结果,一切都是假的,赵光义毫发无伤。赵光义听到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自然是怒不可遏,回到京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对自己的士兵进行嘉奖了。赵德昭又叮嘱赵光义要犒劳军中将士,赵光义更加恼怒,你这是要指点我办事吗?赵德昭听了这话,吓得魂不附体,下了早朝,自尽而亡。

没过多久,赵德芳也跟着他的“哥哥”赵德昭离开了。太平兴国6年3月,赵德芳在22岁时因病去世。

言归正传,为何赵匡胤的那些亲信,都不支持他的儿子登基?他们都在考虑,都在考虑。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无法和赵光义相比。

一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帝王,是无法安然掌管江山的。而他们的舅舅赵光义,正值壮年,资历老到,本事也不小。天下之大,皆有其主,群臣亦有其主。也只有他,才能让这个新的朝代,延续下去,延续下去。赵匡胤的亲信,本来就不该有异议,也没有这个机会。赵光义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只等着赵匡胤的死亡。此刻,赵光义的攻击,连绵不绝,让人防不胜防,防不胜防。

赵光义虽然夺走了“哥哥”赵匡胤的江山,但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因为惊恐而不能生育,所以赵匡胤的后代继承了他的皇位。

0 阅读:11

丁姑娘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