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一工人在家意外发现贺龙亲笔信,老母亲:请你交给人民政府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2-23 14:19:54
前言:

1987年的一天,建筑工人胡大志在街上买了东西,就去母亲家里探望。心想着,母亲独自一人他们4个兄弟姐妹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如今他们已经成家立业,是该好好孝顺老母亲了。

但就当胡大志欢欢喜喜提着东西进门后,却看见老母亲满脸泪水盯着一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他赶忙问母亲发生什么事了,却见母亲指着前面香炉说:“那里面有我保存了半辈子的东西,是你父亲留给我的,现在时候到了,请你把它交给人民政府。”

胡大志很是疑惑,连忙拿起香炉,把里面的东西倒掉后,却发现其底部夹着一张纸。展开来看,就见上面开头写道:仲毓、光庭、东山同志;信件署名写道:贺云卿。

谢翠兰协助丈夫参加革命

贺云卿,正是贺龙的字,战争年代,他常以“贺云卿”与同志联系。这位珍藏贺龙亲笔信的老妇人名叫谢翠兰,贺龙信件开头的“仲毓”就是她的丈夫胡仲毓。

谢翠兰1900年出生在湖南沅陵的普通百姓家里,家里靠开客栈为生。少女时代,谢翠兰与经常在她家客栈食宿的胡仲毓相识。

胡仲毓是贵州丹江人,与谢翠兰相识之前,他就已经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联合会,与同学彭英才、包东山等在学校组织罢课。

1921年,胡仲毓受到校方排挤,被迫开除。几年后,他邀请好友包东山以做生意为由离开家乡,寻找真理,来到了湖南沅陵、平江、浏阳等地。在沅陵落脚之时,就住在谢翠兰家的客栈中。

谢翠兰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有好感,时间一长,两人互生情愫,由谢翠兰父母做主,于1926年两人结为夫妻。

然而,谢翠兰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并不能将精力放在家庭上,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寻求真理、救国救民。

在结婚后没多久,胡仲毓就与包东山离开了丹江,再没了联系。

谢翠兰一时间难以接受丈夫无影踪的事实,可日子还得过下去,她独自一人留在家中生活。

而另一边,胡仲毓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贺龙的弟弟贺锦斋等青年志士,跟着他们参加了贺龙的部队,并在部队中认识了李光庭等人。

1927年初,胡仲毓和包平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谢翠兰不知道的日子里,胡仲毓跟随贺龙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贺龙第四十九军一师一团的团长。

1929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建立和扩大新的革命根据地,贺龙部队要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于是,胡仲毓和包东山被派去实现这一目标,胡仲毓终于回到了妻子身边。

历经三年,谢翠兰再一次见到了丈夫,多年的委屈一涌而上,她扑到丈夫怀里痛哭,质问着他们为何一声不吭就走了,而且三年来没写一封信。

胡仲毓心疼地将妻子搂在怀中安慰,但对自己做的事,还是闭口不言。谢翠兰见他不肯多言,也不再多问。

此后,谢翠兰在家做贤良妻子,胡仲毓就在外面发展革命活动,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基础。

在这期间,李光庭以朋友的身份,常在胡家和包家食宿,胡仲毓和包平山通过父亲,先后插到杨昌手下当官。

表面上胡仲毓等人是民团的人,但暗地里他们正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秘密聚会的地点就是胡仲毓的家。

几人每次密会,胡仲毓都会让妻子在外放风,有人来时就让谢翠兰咳嗽和敲门,以作提醒。

谢翠兰虽然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但看到丈夫严肃、郑重的表情,便答应了。每天白天,她就坐在大门口卡手晒在外面的谷子或者纳鞋底等家务活,有陌生人来了,她就按照胡仲毓教给她的那样做。

谢翠兰不知道的是,在无意间,她也成了革命胜利的一分子。

丈夫临死前交给她贺龙亲笔信

在胡仲毓、包平山、李光庭等人的努力下,革命工作做得十分出色。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进入贵州,顺利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紧接着,胡仲毓就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贺龙派来的交通员带来一枚木制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四方印鉴,还有一封贺龙的亲笔信:

仲毓光庭东山同志:工作需要我到湘、鄂西一带建立游击,冠生望你们坚守本地壮大队伍,迎合红六、七军的到来。贺云卿,民国十八年三月一日于藕池区。

此时,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胡仲毓听闻后便率领民团大部借道榕江往黎平,打算随红军长征,但当到达榕江西门坡时,却遭到了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的阻击。

由于部队落后,胡仲毓的愿望没有达成,只能撤回。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丹江县县长郭辅相对胡仲毓的行动有所怀疑,便派暗探跟踪。

胡仲毓似乎也已经察觉到丹江县的紧张氛围,可如今中央红军已经北上,他也只能随机应变。或许想到未完的事业,胡仲毓不禁感到悲伤,他嘱咐妻子:“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要搜我的贴身内衣,找到什么都要把它藏好,对什么人都不要讲,就是自家孩子也不能告诉。”

谢翠兰就算再不明白,也清楚了丈夫话中的意思。从此以后,谢翠兰就一直陷入担忧之中,但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1936年9月的一天,有人把胡仲毓喊了出去,谢翠兰看着丈夫远去的身影不由得心跳加速。果然到了半夜,一声枪响响彻丹江县,邻居告诉谢翠兰南门被打死好几个人,她的丈夫胡仲毓就在其中。

谢翠兰当下就感觉头昏目眩,但潜意识告诉她现在决不能倒下去,丈夫的话还深深地印在她的脑子里。

似乎用了这辈子最快的速度,谢翠兰跑到了南门丈夫牺牲的地方。当她看到丈夫的尸体时,她大哭着趴在丈夫身上痛哭。

她边哭边用手摸着丈夫还未彻底凉透的身体,从丈夫的内衣里,搜到一包小东西,趁人不注意连忙藏在怀里,赶紧回家。

回到家中,谢翠兰打开一看,里面是两枚印章、一枚勋章和一封书信。她将两个比较大的印章藏到了床板下的小洞中,封信则用红布包好缝在了衣服里侧。

在做好一切之后,谢翠兰这才放心下来。可一安静下来,失去丈夫的痛苦再次席卷而来,看着还在嗷嗷待哺的4个孩子,谢翠兰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

胡仲毓牺牲后,身份自然也暴露了,民团怎肯放过谢翠兰和孩子们。连续几天,民团持枪闯进她的家中四处翻找,对他们一顿讯问。

一来二去,谢翠兰家中的钱财物品通通被搜刮干净,无依无靠的她只能带着儿女流落到偏僻的密林深处,投靠那里的娘舅家。

可娘舅家也十分贫穷,再加上谢翠兰5口人,更是难以生活。因此在几年后,谢翠兰只能又带着孩子回到丹江居住。

十几年的时间,谢翠兰不知受了多少罪,家里的物品换了也不知多少,但那件藏着信封的棉衣一直被她珍藏在家里。

无论谢翠兰吃了多少苦,有多少人想问出胡仲毓留下的遗物,她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就连她日渐长大的儿女,她都没透露半分。

20世纪80年代,谢翠兰的那件衣服实在破旧,红色的绸布也快要露出来了,谢翠兰这才将信封藏在了香炉中。一般人不会对一个香炉产生怀疑,更不可能倒出香炉中的东西察看,所以那是最安全的地方。

谢翠兰一直将这件事藏在心底,直到1987年,她也已经87岁了,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她终于决定将信交给值得托付的人。

正巧这天儿子胡大志来家里看她,她才终于将丈夫多年前托付自己的事情讲出。按照母亲的愿望,胡大志将信件和印章送到了有关部门,经过鉴定,两个印章确实是真的,信中字迹也确实是贺龙元帅的字迹。

之后,信件和印章被放入了贵州雷山县档案馆里,后来又被送到中央档案馆中。至此,这封沾满鲜血、汗渍、由白变黄的信件公之于众,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胡仲毓与谢翠兰伟大的光辉事迹。

0 阅读:2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