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闭GPS后,伊朗导弹为何还能满天飞,是使用了北斗系统吗?

老梁聊兵器 2024-05-07 21:55:33

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主导的军事时代,GPS(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导航与定位的“眼睛”,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美国这颗科技大树试图通过关闭GPS服务,给伊朗的导弹能力套上枷锁时,世人惊讶地发现,伊朗的导弹并未因此迷失方向,反而继续在天空中划出精准的轨迹。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没有GPS导航的天空下,伊朗导弹是如何实现“盲飞”却依旧“眼明手快”的呢?

这得从GPS的全球影响力说起。作为由美国建立并控制的卫星导航系统,GPS几乎成了全球定位的代名词。但依赖单一系统,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像是把自己的军事咽喉置于他人手中。伊朗自然深知这一点,于是开始寻找备胎,增强自身的军事独立性。

因此,不少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这个冉冉升起的东方之星,以其全球覆盖、高精度的服务,成为了GPS之外的可靠选择。据多方消息透露,伊朗导弹之所以能在GPS被掐断后依然保持精准打击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斗系统的助力。

北斗系统的接入,对伊朗而言,好比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定位信息,还增强了伊朗军事行动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这意味着,即使美国采取封锁措施,试图通过GPS制裁伊朗,伊朗也能依靠北斗,确保导弹等武器系统的正常运作。

当然,伊朗的应对远不止于此。除了北斗,伊朗还可能部署了自家的卫星导航辅助系统,或者利用多系统接收机兼容GPS、格洛纳斯(俄罗斯卫星导航系统)等多种导航信号,形成一种“多管齐下”的策略。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其导航系统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即使某一系统遭到干扰或中断,其他系统也能迅速补位,确保导航不间断。

此外,伊朗可能还加强了惯性导航技术的应用。惯性导航系统不依赖外界信号,通过测量载体本身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位置和航向,尤其适用于电子战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虽然长时间运行会有累积误差,但在短期内,结合初始位置和时间信息,足以支持导弹完成既定任务。

伊朗的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展现了其在军事科技领域的自主努力,也凸显了全球导航系统多元化趋势的必要性。美国关闭GPS的举动,虽然意图明显,却也意外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减少对单一导航系统的依赖,加快了全球导航体系的多极化发展。

所以,伊朗导弹在美国关闭GPS后仍能“满天飞”,是其未雨绸缪、多元布局的结果。北斗系统的运用,加上自主研发和多系统融合策略,让伊朗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了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和稳定性。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思维的胜利,提醒着世界各国,在高度互联的今天,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感谢阅读,点赞关注!

3 阅读:361
评论列表

老梁聊兵器

简介:一名80后军事爱好者,每天分享军事科普,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