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兵眼里的高原铁道兵四师,他们把激情燃烧在了青藏铁路上

伏生百年 2024-05-15 06:01:03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天路》中的这一句歌词,常让贾珍战友想起40多年前,奋战在世界上最长、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青春岁月,一直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凝固在生命的记忆中,不能抹去。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曾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那时全世界都不看好青藏铁路,但中国建成了,简直是奇迹!

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历时半个世纪,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全长1956千米。

第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全长1142千米,穿越山川大河无数,克服了没有设备,冻土层,以及高原反应等种种难关,以不竭的激情,创造出“世界屋脊”上“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所以,这是一条拼命拼出来的青藏铁路,一条真真正正用生命筑起的铁路!它是凝结两代人生命血汗的人类浩瀚工程,世界铁路建筑史的奇迹。它也是铁道兵的骄傲。

初上青藏线

贾珍15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母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艰难,她又是家中老大,就到工厂当童工,可以帮助母亲减轻一点负担。

1975年春天,19岁的贾珍听说部队征女兵,在工厂工作6年的她怀着精诚报国的满腔热血报名应征,在几十名女工中她有幸被选中。从青海西宁应征入伍,迈着矫健的步伐踏上了军旅征途。

贾珍穿着崭新的绿军装,一切都很新鲜。到部队途中第一次见到美丽的青海湖,它远看象一条微蓝色的哈达非常的美。继续前行,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却是一路的荒凉,不仅没有开始的欢声笑语,而是头疼胸闷,心中很忐忑。

长途大巴车摇摇晃晃,贾珍一会睁眼一会迷糊,也不知驰向何方。当时车上还有一位孕妇,贾珍觉的很奇怪,就问了一句,那位孕妇说是去部队生孩子,爱人是解放军。

旁边有位岁数大的女人说:“好危险啊!你不怕生在路上?”那位年轻的孕妇微微一笑:“预产期还早!”当时贾珍听着她们的对话,意思懂,但是语言很陌生。一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如果是需要方便时,下车男左女右,这也是贾珍人生之路的第一次见识。

△贾珍(后排中)与战友在二郎洞。

那天晚上十二时,贾珍她们十位女兵长途跋涉到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四周的小平房排列两队老兵,在微弱的灯光下敲锣打鼓的迎接着她们。

在卫生队队部,队长和指导员特意让炊事班给女兵们准备了夜宵,使初来乍到的女兵非常的感动。

第二天早上起床,贾珍傻眼了,眼前一片荒野,到处都是大山,营房安在风雪高原一个叫“二郎洞”的山凹里。那时她也不懂什么是营房,只想着当兵保家卫国拿枪打敌人,不知道竟是当了一名修铁路的铁道兵……

青藏高原气候变幻莫测,夜间温度会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对于住在山沟里的贾珍来说,这是极其严峻的考验。除了冻伤,吃饭同样是生活上的一道难题。

新鲜蔬菜很少吃到,有的只是干菜、罐头和咸菜,这让女兵一时难以适应。更令她们头痛的是,由于长时间缺乏营养,高原女兵开始出现指甲凹陷、口角溃疡、四肢浮肿、皮肤皴裂等高原症状反映。

通过“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教育,贾珍唱响了《铁道兵志在四方》兵歌,倍感铁道兵不同其他部队,不但保卫祖国,而且建设祖国,一种光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部队医生的指导下,贾珍她们很快渡过了高原反应期。

△贾珍(后排左一)和战友在青藏高原

在那个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年代,铁道兵战士的付出确实是巨大的。部队积极想办法给战士增加营养,不定时地会发给每人一袋奶粉、白糖或一个肉罐头等。

但许多的战士大多不舍得自己吃,他们都将这些营养品邮寄给家乡的父母、弟妹们。

在青藏高原青一色的男子汉军营里,贾珍她们几个扎着小辫的女兵尤为被人注目。新训不久,贾珍分到铁道兵第四十八团宣传队。

团首长非常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每月给女兵多领一些奶粉白糖,还在僻静处专门修了澡堂,厕所,把一些女兵羞于说出口的私密都安排的妥妥当当,使她们很快适应了高原的军营生活。

特别能奉献的铁道兵

艰难困苦吓不倒英雄的铁道兵。贾珍到部队不久,亲眼目睹了战士们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5年的艰苦奋斗,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画面,使她终生难忘。

关角隧道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最高点,海拔3700米,全长4010米。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度,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37.5度。因此,即使在七、八月份的夏季施工也必须穿上棉衣。地质条件恶劣,环境复杂。

参加施工的铁道兵生活条件之艰苦更是现代人所难以想象:他们穿的工作服,是部队上交的旧军服。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落后,施工基本上没有机械化设备。铁道兵施工用的工具是铲子、铁锤、钢钎,还有风钻。

在岩石中钻隧道,用炸药开山洞后,被炸碎的泥土、石块仍然要靠人工一锹一锹地去挖,再用小车将一车一车地运出来。每掘进去一段就得及时用木头顶上,作临时被覆,否则随时就有塌方的危险,有时还没有来得及顶就塌方了。

关角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涌水量大,先后发生大小塌方130多次。面临艰难危险,铁道兵面前无险阻。官兵个个干劲十足,迎难而上,以只争朝夕的姿态抢时间、掘进度,与关角山忘我搏斗,可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常听到的是从关角隧道传来的各种立功嘉奖的命令,受奖的都是那些特别能战斗的、出色完成任务的连队和受伤牺牲的战士。

△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

铁道兵的官兵,不求名,不求利,不惜身体性命,激战关角山隧道。

为了节省时间,隧道放炮之后浓烟还没有散尽时,战友们便冒着浓烟往里冲,投入下一个循环,头上、脸上,粉屑与汗水汇成道道泥浆,战友们却没有时间擦。

这种拼博奉献的精神,如果是今天,都无悔于“五一劳动奖章”。

特殊的年代,特别的环境,铁道兵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将热血青春融进了青藏高原,将奔腾的生命洒在了青藏铁路上。仅5公里的关角隧道施工中,就有54名英灵长眠在工地,从隧道开始掘进到贯通,几乎每一个月要牺牲一个人,每一个月都要开一次追悼会,有时候两三天就有一次,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一次战争。

△抢险

奋战青藏线第一期工程的峥嵘岁月,沉淀于历史的尘埃;多少感人的热泪,却总是让贾珍记忆犹新。

那是1975年4月5日10时40分,关角隧道出口30米长的边墙倒塌引起拱架倒塌,1600立方米的岩石落了下来,将正在施工的127名指战员捂在了隧道里。

洞中的官兵为了抢险突围,关键岗位全部是干部和党员,而让群众和新兵待在一旁。

新兵问:“为什么?”

党员答:“这里有死亡。”

新兵们哭了,他们哭着求那些干部和党员们:“你让我们上吧,大家都在死亡的威胁中,虎口狼牙中,你们把一点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我们心里难受……”

接着是一阵哭声……

激情燃烧的岁月,面对隧道里的塌方,副营长吴德安在氧气极其稀薄的绝境中,让大家不要惊慌,少说话,组织大家自救。

在这危急时刻,铁道兵领导同志乘专机赶到现场,指战员经过14小时的忘我抢险战斗,终于,洞内的战友在洞外战友的营救下,127名战友从死亡的黑洞中爬了出来。

战友们一见太阳,全部昏倒在地,隧道口躺倒了一大片……

△1979年国庆节,格尔木地区的各族人民和部队指战员一万多人,热烈庆祝高原铁路铺轨通车。

是什么让铁道兵能够忍受那些难以想象的双手抡锤钢钎、震裂虎口的艰辛,那些难以感知的人工拌合混凝土的古老干劲,那些难以体会的极低技术条件下毫不畏难塌方、透水等凶险时的激情?

贾珍耳闻目睹,是“要把铁路修到拉萨”的号令,铁道兵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最偏僻、哪里最需要铁路,志在必胜的信心和气壮山河的冲天豪情。

歌唱英雄梁忠孟

△铁道兵48团副团长梁忠孟

更令贾珍钦佩的是副团长梁忠孟。梁副团长是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954年从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胜利回国后,一心扑在祖国铁路建设事业上。

梁副团长在铁路建设工地上战斗了20多个春秋。他先后参加了成都至昆明、青海至西藏、黎塘至湛江、鹰潭至厦门等九条铁路的修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3年3月,部队第二次奉命从燕山脚下来到冰天雪地的青海高原。梁忠孟已经七天七夜没有休息了,眼里充满了血丝。他带领部队徒步行军到达驻地后,把行装一放,就迎着狂风,抢起铁嵌,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当时,部队施工机械很少,取土、填方全靠一个肩膀两只手。梁忠孟的关节炎较严重,6月天还穿着棉裤,走起路来腿不灵便。可是干起活来,他却一马当先,和青年小伙子比着干。十几米高的路基,他一口气冲上去,飞来跑去不歇肩。

在长期艰苦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梁副团长积劳成疾。1971年他患了高血压;1972年又患了糖尿病和心脏病。可梁副团长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75年4月,梁忠孟带病第三次重上青藏线,以惊人的毅力,在十几天内跑遍管区每个工点、每个连队,了解工程和战士的思想、生活情况。每天晚上回来,累得身上发抖,虚汗淋淋。同志们劝他到医院里去治疗、休息一下,他摇摇头笑着说:“来到高原了,身上虽累,心里痛快”。

△梁忠孟同志舍生忘死拦惊马(图片源自网络)

1977年2月12日上午,梁副团长从青海驻地回山东省荣成县家乡探亲,途经青岛,去济南部队某部训练队看望儿子。

当他离开崂山县汽车站,走到古镇路口时,一辆受惊的马车向人群猛冲过去。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梁忠孟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猛转回身,迎着惊马冲上去。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和笼头,使尽全身气力向后拽。惊马更加发作,拖着梁忠孟向前猛跑,一米、两米、五米、十米……每一米都是生死的考验。

年近五十身患多年疾病的梁忠孟,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死死地抓着套骡的笼头不放。受惊的马终于停住了,驭手和人民群众脱险了。然而,梁忠孟却不幸被辕马踩在头部,造成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表彰梁忠孟同志舍己救人追记一等功大会

这个消息迅速的传回“二郎洞”,贾珍一下子呆住了;惊傻了。

虽然她心中无限的伤悲,但伤悲中升腾起一种自豪!

1977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梁忠孟“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向他学习。

这种殊荣,在铁道兵这个兵种上是继杨连弟后的第二人。全解放军,全铁道兵立即掀起向梁忠孟烈士学习的高潮。

铁道兵四十八团宣传队更是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打着向英雄学习的横幅,深入到基层连队,深入到厂矿牧区,歌颂铁道兵身边的英雄梁忠孟。

贾珍和她的队友们每天都是三场专题演出,连轴转,虽然累的连喝口水的机会都要争分夺秒,但心里是踏实的,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英雄所在部队,干部战士的荣光与职责呀!

解放军报记者来了;铁道兵报记者来了;青海日报摄影记者也来了……

面对这大大小小的长枪短炮的镜头:贾珍畅开歌喉,把双臂扬得高高,唱了起来: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声,歌唱英雄梁忠孟,大海扬波作和声……”

“咔嚓”一声,瞬间留下了这张“歌唱英雄梁忠孟”最珍贵的照片……

四十六年过去了,贾珍也成了鬓发如霜的老太婆了。可每每翻出这张陈旧的黑白照片,眼前凸现激情燃烧在青藏铁路的青春岁月,绿色军营里当女文艺兵那段难忘的往事,一一从她的眼前掠过……

几十年后,贾珍常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茫茫青藏高原上,那些点点亮起的营房灯火,那些尘封的老照片,因为,那是她和战友们奋斗的青春绽放出的光芒。

0 阅读:11

伏生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