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

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2015年那次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叶辛作为前总参谋长发言,他直言中国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坚持不了超过一小时。这话基于当时的情报,中国核弹头数量大约250枚,大部分放在固定发射井里,这些位置卫星一拍就清楚。一旦对手先动手,反击机会基本没了。这也是叶辛敢这么说的底气,因为中国那时依赖陆基固定系统,机动性差,容易被精准摧毁。西方智库把这当成对中国核实力的现实评估,引发不少讨论。   西方那些智库一看叶辛这么说,立马把这话当成对中国核实力的实在评估,相关的分析文章一篇接一篇,讨论热度好几个月都没降。   可谁也没料到,这十年过去,当年被说成“致命软肋”的情况,早让一场安安静静的技术革新给彻底改了样。   中国核力量的生存逻辑,从以前“硬扛打击”变成了现在“让对手找不到”,这个转变的起点,就藏在昆仑山里的岩层底下。   咱们在那儿挖了几千公里长的强化隧道,人称“地下长城”,这些隧道埋在山体深处,就算50万吨级的核弹在旁边炸,里头也扛得住。   而且隧道还靠复杂的管网连起指挥中心和导弹阵地,这么一弄,核力量的存活率从以前不到30%一下子提到了70%以上。   美国后来想摸清楚这些隧道到底有多长、怎么布局,甚至让战略司令部专门评估能不能把它们摧毁,可隧道跟迷宫似的,那些计划到最后也只能停在纸面上,没一个能落实的。   陆基核力量的机动性一上来,彻底摆脱了“固定靶”的命。2017年的时候,咱们突破了某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技术,这就给导弹机动部署铺了路。   东风-41洲际导弹开始用铁路机动的方式亮相,装导弹的绿色车厢混在普通货运列车里,在全国2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跑,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导弹车,这就成了“流动长城”。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有数据说,这种“轨道核力量”的生存概率,比固定发射井高47倍。   2024年有一次全流程试射,导弹列车跑了32小时,然后冷发射,弹头落的地方跟模拟目标就差11米,准头特别足。   公路机动也没落下,东风-31AG和东风-41用的八轴特种卡车,72小时能从北方跑到南方,跨三个气候带都没问题。沿途好几百个预设的发射点,跟玩“捉迷藏”似的,2023年美军卫星盯着看了17次“导弹捉迷藏”演习,每次都得丢8个多小时的目标,根本找不着。   海里头,咱们的“幽灵舰队”也起来了,这让二次核反击有了实打实的保障。094A型核潜艇曾经在海里潜了91天没露头,还三次躲开了美军P-8A反潜机的搜索。它搭的巨浪-3潜射导弹,能打1.3万公里,潜艇不用开到太平洋深处,在咱们近海就能打到北美。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做过推演,说中国海基核力量现在的战备值班率,从十年前的30%涨到了68%,这些藏在浪底下的力量,对手想忽视都难。   2024年西太平洋那边有点紧张的时候,福建基地一下子飞起来8架轰-6K,每架都挂着鹰击-21导弹,这导弹速度能到10马赫,是专门打航母的,2000公里外就能从上往下扎着打。过了72小时,美军撤退的时候,特意绕开了东风-26D能打到的区域,用行动认了咱们深海和空中力量联合作战的本事。   还有突防技术,现在的水平已经能让反击的导弹轻松穿破任何拦截系统。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那形状特殊,跟乘波似的,在6万米高空还能扭来扭去躲避拦截。   现在的中国核力量,早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核弹头数量早超过500枚,78%都装在能移动的平台上。   美国战略司令部的评估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就算中国先挨了450枚“民兵-3”导弹的打击,也能在10分钟内用百枚核弹头覆盖北美主要目标,把以前“美国单方面压着咱们”的局面,改成了“两边互相威慑”的平衡状态。   再看美国自己,他们的核武库现在老出问题,“民兵-3”导弹都用了50多年,经常出故障,要替换它的“哨兵”导弹又老跳票,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得等到2034年才能服役,B-52轰炸机还是冷战时候的老架子,撑场面都费劲。   叶辛当年说那话,可能是基于那会儿的实际情况,但他肯定没料到中国军工的更新速度这么快,更没料到咱们的战略智慧能把被动局面彻底扭转过来。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22
用户12xxx22 3
2025-11-03 18:37
俄国人懂个屁!中国的中段反导是俄国人美国人都做不到的,红旗 19、29 那是有真本事的,美国也就民兵 3,三叉戟 2,战斧这些老掉牙的玩意儿,胆敢造次,中国绝对有能力先让美国灰飞烟灭。
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 2
2025-11-03 22:25
卫星能拍摄的全是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