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凑型 SUV 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消费者对 “豪华” 的需求已从单一配置堆砌转向全方位体验升级。作为吉利 “中国星” 系列的旗舰车型,星越L 凭借扎实的产品力积累了庞大用户基础,累计销量已达 85 万辆,此前稳定的销量表现印证了其市场认可度。这款车型在设计、舒适、智能、动力、安全五大维度的实际表现,让 “触手可及的豪华” 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待优化的细节。

初见星越L(用车口碑) 东方曜系列,其 “时空交响” 设计理念便令人眼前一亮。新车新增的莫高蓝车漆堪称点睛之笔,取自飞天壁画中的青金石蓝,实际试驾时发现,在阳光照射下确实能呈现出矿物晶体般的渐变质感,比老款常规色系多了份独特性,这种敦煌美学灵感的落地效果让人印象深刻。但也有小遗憾 —— 这种车漆沾灰后会比黑色更明显,通勤一周后需及时洗车才能维持质感。前脸的丝路峰峦前格栅改为外抛与内凹结合的直瀑设计,搭配回归的黑色吉利标,气场明显比老款圆润造型更足,再加上升级为双层矩阵式的星芒之眼 LED 大灯与动态迎宾灯语,夜间解锁时的灯语联动极具仪式感,辨识度拉满。不过在漆黑小区里,灯光亮度偶尔会晃到相邻车位的车辆。



这份设计上的用心,更延伸到了空间与舒适的体验中。坐进座舱,星越L全新东方曜系列采用的鸣沙流金环保麂皮内饰摸上去细腻温润,配合棕色饰条和镀铬元素,轻奢氛围瞬间拉满。但家里有宠物的话需注意 —— 麂皮材质容易吸附猫毛、狗毛,得用粘毛器频繁清理。再加上采用的月泉玉樽造型的水晶挡把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泽,把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得自然又高级,相比老款偏小的挡把确实气派了不少。另外,该车的车身尺寸扩展至 4795mm,2845mm 的轴距配合隐藏式排气与升级为三维立体结构的极光点阵贯穿式尾灯,让东方美学在机械纹理中自然流淌,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精心打磨的高级感。日常停车时,修长的车身在狭窄车位里转弯、倒车会稍显考验,但习惯后也能轻松应对。
空间方面,星越L全新东方曜系列将2845mm 的超长轴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驾乘空间。我身高 177cm,坐在后排腿部能留出两拳距离,即便是三名成年人同时乘坐也不局促,但中间地台有轻微凸起,长时间坐中间的乘客,双脚会有点无处安放。试驾途中,该车的副驾奢享女王座椅格外圈粉,8 点式 3 挡按摩功能搭配可延伸 100mm 的电动腿托,60° 角度调节适配不同身形,同行的副驾乘客连续坐两小时高速后反馈 “腰部没有明显酸胀感”。另外,该车的主驾同样配备通风、加热、按摩功能,通风档开启 3 分钟后,座椅表面就能变凉,不过通风范围集中在坐垫和靠背中部,侧翼几乎没有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车标配的 CCD 可变阻尼悬架,之前星越 L 车主普遍反映悬挂偏硬,而新款在舒适模式下,过减速带时的颠簸过滤得很彻底,细碎震动几乎被完全吸收。据官方数据,其滤振性能较老款提升 19%;切换到运动模式,悬挂又会瞬间紧绷,过弯时车身稳定性明显增强。另外,该车还配合 16 扬声器 Flyme Sound 音响系统,主驾头枕还新增了头枕音响,播放音乐时中频人声饱满清晰,低频下潜足够。再加上前排双层隔音玻璃的加持,高速行驶时车内也能保持安静的听音环境,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格外友好。



座舱智能的升级是星越L全新东方曜系列本次焕新的核心亮点之一,实际体验中能明显感受到科技与日常用车场景的深度融合。该车基于 GEEA3.0 电子电气架构打造的全景四屏智联交互系统,由 25.6 英寸全彩 HUD、12.3 英寸数字仪表与双 14.6 英寸高清大屏组成,屏幕边框做了收窄处理,视觉上更显精致。不过 25.6 英寸 HUD 的显示高度需要手动调节,不能根据座椅位置自动适配。更实用的是该系统的三指飞屏功能,导航时从中控屏一划就能传到仪表屏,比老款手动切换方便太多,而且副驾娱乐屏播放视频时也完全不会干扰主驾导航。车机系统方面,该车搭载的高通骁龙 8155 旗舰级芯片的算力支撑确实强悍,搭配与魅族深度定制的 Flyme Auto 系统,操作响应丝滑流畅,应用加载瞬间完成,彻底告别了老款偶尔卡顿的问题。不过车辆启动后,车机系统完全加载完成需要 30 秒左右,这期间无法使用导航和音乐功能,略显不便。另外,该车的语音交互的进步也很明显,支持复杂指令识别,像 “打开副驾座椅按摩并调低温度” 这样的组合指令,即便在开窗的嘈杂环境中也能准确执行。但如果指令里包含 “后排空调”,系统偶尔会混淆 “前排” 和 “后排”,需要重复指令。其FACE ID 驾驶员感知系统表现不错,可以在上车后自动认证身份并联动调节座椅位置,识别速度约 2 秒,不过戴帽子或眼镜时,识别成功率会下降,需摘下眼镜才能准确认证;AR 实景导航在复杂立交桥场景中堪称神器,车道级指引比老款平面导航直观太多,彻底解决了找路难的问题,但在光线不足的隧道里,实景画面会模糊,只能依赖常规导航。


动力层面的表现同样不负 “豪华” 之名,实现了澎湃性能与从容驾控的更好的平衡。星越L全新东方曜系列搭载的是 2.0TD 高功大涡轮发动机,至大功率提升至 200kW(272 匹),峰值扭矩达 400N・m,匹配爱信 8AT 变速箱,相比老款动力参数有显著提升。实际驾驶时,1000rpm 涡轮就会介入,起步比老款更轻快,甚至会有一点轻盈的冲劲,城市道路跟车时动力响应很跟脚。高速上深踩油门超车,动力输出线性且持续,两驱版零百加速 7.3 秒、四驱版 7.5 秒的成绩带来明显推背感,这种爆发力在同价位车型中很有竞争力。另外,顶配望月版配备的博格华纳第六代电液四驱系统,响应速度快至 0.03 秒,在郊外碎石路面试驾时,面对坑洼路面能保持稳定抓地力,悬挂及时化解冲击,这种从容感是老款无法给到的。不过非铺装路面行驶时,方向盘会有轻微震动反馈,需要稍微用力稳住方向。油耗方面,两驱版 WLTC 工况油耗为 7.79L/100km,四驱版则为 8.59L/100km,实际市区驾驶油耗大概在 9-11 个油,高速行驶则能降到 7-8 个油,对于这样一台大尺寸 SUV 来说虽在合理范围,但确实还有优化空间。另外,该车配备的是55L 油箱容量,配合合理油耗,满油状态足以应对日常通勤与中短途自驾,无需频繁进站加油,让每一次出发都更省心。


而操控与安全的双重保障,更是构成了东方曜系列的 “底气” 所在,让豪华体验有了坚实的支撑。该车采用的CMA 线控底盘经全球联合调校,实际测试中麋鹿测试成绩达 79Km/h,车身姿态保持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过弯时车身侧倾微小,转向精准度堪比运动型轿车,三种转向助力模式可按需切换,至轻模式下低速行驶很省力,随速随角度的增益也比较到位,能满足不同驾驶习惯。安全防护上,该车采用 79% 高强度钢打造的笼式车身,其中 22% 为超高强度热成型钢,配备 7 气囊防护系统(含远端安全气囊),配合航天级 7 系铝合金防撞梁与 288mm 超长吸能盒,形成 360° 环抱式守护。这款远端安全气囊安装于主驾座椅内侧,发生侧面碰撞时可在乘员间形成保护屏障,大幅降低二次撞击风险,且副驾气囊采用跨栏式设计,点爆时不会损伤车机屏幕。实际试驾中,该车的AEB 紧急制动系统表现靠谱,面对突然窜出的行人,时速 40km/h 左右能稳稳刹停,制动距离控制在 3.5 米以内,比老款的安全冗余更高。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该车搭载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支持 L2 级功能,高速上激活领航功能后,车辆能精准保持在车道居中,跟车距离控制合理,语音指令变道时,系统对后方车辆速度判断准确,方向盘扭矩反馈自然,不会有生硬拉扯感。再加上 540° 透明底盘,倒车时连马路牙子都看得清,无论是复杂路况还是泊车场景,都能让驾驶者清晰掌握车辆周边情况,从容掌控每一段旅程。



总的来说,星越L全新东方曜系列在试驾中的表现总体不错,但有些短板与待优化点又不能回避。
油耗表现偏高于同价位竞品:尽管 10-11L/100km 的市区油耗对大尺寸 SUV 而言属合理范围,但对比同价位的日系紧凑型 SUV(如 CR-V 1.5T 市区油耗约 8-9L/100km),仍存在 1-2L 的差距,对于注重日常通勤成本的用户来说,长期使用会增加油费支出。
车机启动与交互存在延迟:车辆通电后,车机系统需 30 秒左右才能完全加载,此阶段无法使用导航、音乐等核心功能,若着急出门易影响用车效率;且语音交互对 “前后排空调” 的指令识别仍有混淆,三指飞屏偶尔出现导航延迟加载,细节流畅度需进一步打磨。
内饰材质与车身设计的实用痛点:麂皮内饰虽提升质感,但吸附毛发、不耐脏的问题明显,日常清洁频率远高于普通皮质;4795mm 的车身长度在狭窄小区、老街区停车时,转弯半径较大,新手需多次调整才能入库,不如同价位短轴距车型灵活。
部分舒适性配置覆盖不全:主驾座椅通风仅覆盖坐垫和靠背中部,侧翼无通风效果,夏季长时间驾驶时侧翼易积汗;后排虽支持电动调节,但未配备独立空调控制面板,后排乘客需依赖前排调节,便利性不足。
尽管存在油耗、车机延迟等短板,但综合其价格、配置与体验,对于追求品质与性价比的消费者而言,这款融合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兼顾舒适与性能的 SUV,仍是当下紧凑型 SUV 市场的优选,也为 “豪华” 赋予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