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块电池能用87年,旅行者1号的核电池内有432颗钚-238氧化物陶瓷颗粒,这些

1块电池能用87年,旅行者1号的核电池内有432颗钚-238氧化物陶瓷颗粒,这些直径约1厘米的圆柱形颗粒,像一盒堆叠的硬币,衰变产生的高温有600℃以上。钚-238的半衰期是87.7年,意味着它能发热80多年,非常适合星际深空任务。 说起旅行者1号这家伙,大家可能觉得它就是个老古董,但它到现在还天天往地球发数据,靠的就是这个核电池。简单讲,这电池不是咱们手机里那种锂电,而是叫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简称RTG。里面塞满了钚-238氧化物做成的陶瓷颗粒,总共432颗,每颗直径差不多1厘米,高也差不多1厘米,看起来就跟一盒子叠起来的硬币似的。这些颗粒不是随便捏出来的,得在实验室里用高温高压压实成形,还得裹上铱合金壳子防辐射和高温。要知道,钚-238衰变的时候会放出α粒子,这些粒子撞击材料就转成热能,颗粒中心能热到600℃以上,外层包裹的材料得扛得住,不然就散架了。 为啥非得做成这么多小颗粒呢?因为大块的容易裂开,万一火箭爆炸或再入大气层,碎片飞得到处都是,污染风险大。小颗粒分散了热量,散热面积大,还能均匀发热,避免局部过烫坏了发电部件。每个RTG里有24个燃料模块,每个模块18颗颗粒,加起来就是432颗,总重约4.5公斤钚-238。发电原理挺直白的:热端贴着这些热颗粒,冷端对着太空的零下270℃,中间夹热电偶材料,比如硅锗合金,温差一拉,电子就动起来了,产生电流。刚发射时,三台RTG总共能给出470瓦电功率,够驱动所有仪器和通信。要是换太阳能板,早飞到木星外头就没电了,因为阳光弱得可怜。 钚-238这玩意儿半衰期87.7年,意思是87年半后,放射性减半,热量也减半,但前80多年输出还算稳定,正好够深空任务用。比起铀-235或钚-239,它不适合核爆,只会慢慢α衰变成铀-234,放热不放中子,辐射也容易挡住,一张纸就行。NASA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用它,先是先驱者号,后来维京号登陆火星,旅行者就是巅峰。生产钚-238可不简单,得从钚-239堆里分离,或者用反应堆轰击镎-237。70年代为旅行者赶工,美国橡树岭和萨凡纳河工厂加班加点,勉强凑出够两艘探测器的量。那时候库存就快见底了,国会还得批钱重启生产线。 旅行者1号1977年9月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射出去,本来计划就探木星和土星,4年任务就收工。谁知它超期服役快50年,现在飞出太阳风层,进了星际空间,离地球243亿公里远,光信号单程得22小时多。速度每秒17公里,靠木星土星引力弹弓甩出去的,现在是人类最远的使者。里面带的金唱片有地球声音和图片,万一外星人捡到,能知道我们长啥样。RTG让它不靠太阳,稳稳发数据,尽管现在功率掉到220瓦左右,工程师得一个个关仪器省电:相机早关了,紫外和红外也歇了,只剩磁强计、粒子探测器和等离子波仪在转。 关仪器这事儿不是随便来,得算功率曲线。钚-238衰变匀速,每年掉0.8%左右,加上热电偶老化,实际衰减快点。到2025年,预计还能撑着发工程数据,但科学仪器得再关几个。NASA的深空网用70米大天线在澳大利亚和西班牙接信号,数据率低到每秒16比特,慢得像上世纪拨号上网。旅行者2号也差不多,2018年进星际空间,现在离地球200亿公里,延迟18小时。它多探了天王星海王星,补了旅行者1号的课。 RTG这技术从60年代就成熟了,阿波罗12到17号把类似电池搁月球上,给地震仪供电。好奇号火星车也用它,不怕黑夜冷。钚-238每克发0.57瓦热,效率高,但生产贵,一公斤得几百万美元。冷战后美国停产30年,靠俄罗斯买货,库存快光了。2015年重启,橡树岭用高通量同位素反应堆轰镎-237,目标年产1.5公斤。到2023年,刚给好奇号续命的量就0.5公斤。未来龙飞号去土卫六,还得靠它。 为啥钚-238这么合适?半衰期不长不短,热密度高,辐射低。其他选项像锶-90半衰期28年,太短;钋-210138天,更短;镅-241432年,但热少,辐射多,得加重屏蔽。钚-238平衡最好,α粒子能量5.5MeV,转热快。颗粒做成陶瓷氧化物,密度11克每立方厘米,不溶水,安全。封装时用铱壳和石墨层,防爆防漏。整个RTG像个保温瓶,热只往发电方向走,太空真空不散热。 旅行者这俩兄弟超预期,证明RTG靠谱。1972年先驱者10号先穿越小行星带,也用类似电池,虽失联了,但开了头。卡西尼去土星,伽利略探木星,全靠它。现在新视野号飞过冥王星,毅力号在火星钻岩,全是钚-238功劳。问题是库存紧,NASA得规划,每任务得几公斤。国会批钱慢,俄罗斯供应不稳,美国自己产是王道。到2026年,预计年产够用,但得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