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突然宣布了在加勒比海开展大型海上任务,对外口径是“打击毒品运输”。 11月以来的动作节奏不慢,媒体画面里的“福特”号起降训练密集,随行驱逐舰搭载巡航导弹,补给船跟进。这套阵容摆在委内瑞拉近海,名义任务归名义任务,实操层面就是靠近、试探、压迫,目标直指委方的海上与空域活动。 委内瑞拉没等挨打。当地凌晨时段就拉开全国演训,六个防御区指挥链路点亮,海陆空加民兵一起进入状态。能拿得出手的装备也在位:苏-30MK2负责空中拦截与对海打击,防空线由S-300VM、“山毛榉”和大量肩扛导弹支撑,雷达网覆盖要害方向。思路很清楚,先把天上的威胁压住,再守住电力、通信、港口这类关键点。 问题在实际对抗。面对“福特”号编队的航空出动和电子压制,委内瑞拉的防空网络要承受高密度扰动,巡航导弹的低空绕飞对探测也是考验。委方需要的不只是火力,还要外部的预警、识别与通信支撑,减小盲区,避免被分段击穿。 兵员状态也得摆上台面。委方长期待遇偏低、流失明显,常备力量与训练强度都有限;美方这边远程投送与后勤链条成熟,舰载机日常出动保持度高。硬碰硬不现实,真正有效的做法是节奏差:守要点、保能量、避免被诱导到高强度连续消耗。 周边海上执法动作值得对照。过去几个月,美方在附近海域拦截多艘涉嫌运毒船只,节奏与这次航母到场基本同步。名义是执法,落地是把海上通道压紧,让委内瑞拉的补给、能源外运和军事机动空间越来越小。 外部技术来源能缓一口气。俄罗斯多年向委提供过S-300VM、苏-30维护与“铠甲”系统,这些是现役防空骨架。但远距离增援的时效受限,器材到位与人员训练周期都不短。短期看,还是要靠本地化指挥与分布式火力把第一波顶住。 态度面上也在起变化。据多方报道,周边一些国家倾向保持距离,不愿卷入海上对峙;美方内部也出现针对行动合法性的讨论。名不正会让阈值抬高,程序链条一旦拖慢,窗口期就出来了。 地形因素不能忽略。委内瑞拉的山地与丛林、沼泽交织,油田和炼化设施分散,港口与陆路枢纽相互牵连。海空打击可以快,但地面控制与治安维持难度大,一旦转为拉锯,消耗就会迅速累积。 外部沟通是另一条线索。委内瑞拉方面释放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沟通的信息,能源与技术合作在既有框架内推进,更关键的是对话渠道持续开放。降温比加码更现实,避免局势滑向不可控。 舆论场上的“120分钟必败”这种说法,来源与依据都不明。冲突的走向受目标设定、行动规则与外部约束影响,不是简单计时。对委方来说,稳住第一波、保住要害设施,才是关键节点。 当前“福特”号仍在海域机动,美方没有公开发出开战命令。这段时间就是窗口期,各方的军事与外交动作都会围绕压迫与缓解两条线展开。 话说到这,立场很明确:不赞成靠航母逼架,支持把话说透,把通道打通,让加勒比海回到可控节奏。海天线那边灯光在动,岸上的雷达在转,真正有用的是让各自的手别再越伸越长。 就放一句在这:把火压住,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