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昨天 日本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以97

就在昨天 日本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以9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出售位于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及土地,买家是中国敏实集团与美国KKR旗下公司组成的财团。(环球网) 日产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现金流尚有1.2万亿日元,出售总部是主动战略收缩,而非被动应对破产风险。 这种操作早有先例,2016年夏普被鸿海收购后,出售大阪总部并迁往堺市,通过盘活资产完成转型,日产此次操作正是借鉴了这一经验。 日产总部所在的港未来区与横须贺海军基地隔港相望,晴天可清晰观测到美军航母的雷达天线。二战时期,这里曾是日产军工分厂,为联合舰队生产鱼雷发射管,如今仍是日本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域。中美财团联手收购,相当于在日本制造业核心区域建立了产业观察节点。 买家组合的构成更具研究价值。中国敏实集团并非普通企业,其官网显示,该企业是全球车企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为比亚迪、特斯拉代工车身结构件,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身核心制造能力; 美国KKR是老牌资本巨头,早年曾参与军工企业重组,对高端制造产业链运作模式具备深刻认知。两家企业联手,本质上是中美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一次战略协同。 日产的战略被动,需从十年前的“戈恩事件”追溯。2018年戈恩被逮捕后,日产全球化战略核心缺失,新能源转型进程滞后。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车企在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仅8.3%,而中国车企占比超60%。 反观敏实集团,同期营收增长22%,其中新能源业务占比达45%,在此消彼长的产业格局下,敏实集团参与收购日产总部具备必然性。 从军事工业转化视角看,这桩交易反映出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结构性短板。二战后,日本汽车产业依托军工技术转民用实现崛起,日产当年为零式战斗机研发的起落架技术,后续应用于汽车减震系统研发。 但当前,日本《产经新闻》披露,日产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核心芯片,70%依赖进口,而敏实集团已联合中企实现同类芯片国产化,技术差距呈扩大趋势。 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要求日本车企赴美国建厂,否则将加征关税。 日产2025年在美国建厂投入已超800亿日元,资金压力显著加大,出售总部既能回笼资金,又可向美国方面传递合作姿态。中国则通过敏实集团的收购动作,获得日本汽车产业核心区的产业布局节点,实现了多重战略目标。 1989年,日本经济鼎盛时期,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影业,当时美国社会曾出现“日本将收购美国”的担忧;如今日产出售总部,两者形成镜像对照。 不同的是,当年日本依托的是泡沫经济支撑的虚假繁荣,而当前中国企业依托的是新能源产业的实际竞争力,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58%,超过日本所有车企出口量总和。 另有一处易被忽视的关键细节:横滨总部地块属于日本“特定重要产业地区”,按规定出售需经日本经济产业省审批。审批通过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希望借助中美资本盘活当地产业。 横滨市政府2025年预算报告显示,港未来区已连续三年税收下滑,敏实集团承诺收购后投入20亿日元建设新能源研发中心,创造500个就业岗位,这一承诺成为审批通过的关键因素。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收购,更是对产业链安全的战略布局。敏实集团负责人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透露,收购后将在横滨总部设立“中日新能源汽车技术交流中心”,这一举措可将日本汽车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资源,纳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体系。 美国的态度同样值得分析。美军太平洋舰队前司令哈里斯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只要确保技术不流入伊朗等国,中美联合收购日产总部符合美国利益”。 这一表述表明美国对交易持默许态度:KKR的参与可使美国掌握交易核心信息,同时借助中国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制衡日本制造业,维持东亚地缘格局平衡,体现了周密的战略考量。 需明确的是:这并非“日本衰落”的终点,也不是“中国崛起”的终极标志。日产出售总部是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日本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仍保持核心技术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制造业重心正逐步东移,中国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收购资产到整合产业链的转型,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产业变化。 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类似跨国收购将更为频繁。横滨这桩交易的核心启示在于:全球化时代,军事威慑的底层逻辑已转变为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谁掌握核心产业链控制权,谁就具备地缘博弈的主动权。这正是日产出售总部交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战略内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巨亏百亿元!国际巨头宣布:出售总部大楼 环球网2025-11-07 08:0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