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藏区部署到舰载突破,攻击-11 无人机为何领跑全球?前段时间,有卫星照片拍摄到

从藏区部署到舰载突破,攻击-11 无人机为何领跑全球?

前段时间,有卫星照片拍摄到多架攻击-11无人机出现在西藏的日喀则机场,这是首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中国隐形攻击无人机已经服役或即将服役。

有观点认为,攻击-11的隐身性能能够位居世界前列。毕竟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此前均开展过隐身无人机的研发工作,而唯独中国的攻击-11已脱颖而出。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有夸大的成分?

从全球的竞争格局来看,攻击-11具有较大的稀缺性。美国早年研发的X-47B无人机被视为隐身无人战机领域的标杆之作,但由于其技术复杂程度高、研发成本昂贵等原因,最终未能继续推进。

俄罗斯的S-70猎人无人机虽然已经曝光多年,但迟迟未能实现批量列装,因而外界认为其在隐身细节处理和系统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而法国的神经元无人机和英国的雷神无人机如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连原型机都未露面。

中国的攻击-11不仅早在2019年首次公开亮相,而且已经进入军队批量服役的阶段,这一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有信息显示该机型正在进行适配国产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的相关测试,若未来能够实现舰载部署,它将成为全球首款真正具备舰载作战能力的隐身无人战机。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攻击-11已经领先于全球同类机型,这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结论。

隐身性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设计到工艺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隐身效果,而攻击-11恰巧在这一领域做到了精益求精。

攻击-11采用了全无尾飞翼设计,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雷达波的反射,而且在全向隐身能力方面,较传统布局战机有显著提升。

攻击-11的机身表层喷涂了先进的隐身涂层,可以主动吸收部分雷达波。其进气道采用S型设计,从外部无法直接观测到发动机的叶片,而发动机叶片是雷达波探测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让攻击-11更加隐蔽。在其尾喷口部位,还采取了锯齿状结构设计,既能够降低红外信号,又能够减少雷达反射面积。

除了隐身性能外,攻击-11的实战能力同样不可小觑。近年来,翼龙、彩虹系列无人机在反恐行动和低烈度冲突中表现突出,但若将其放在高烈度战争环境中,其生存能力便显不足。由于缺乏隐身能力,它们极易被敌方防空系统探测并拦截。即便配备了防区外打击武器,也仅能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外实施间接打击,无法深入敌方纵深区域开展作战行动。

攻击-11的出现,意味着察打一体无人机正式迈入喷气隐身时代。攻击-11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0.8马赫,最大航程达4000公里,攻击范围甚至超过部分战斗机,能够轻松实现远程奔袭作战。

攻击-11能够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与有人战机实现协同作战。这两年,空军一直在重点打磨歼-20S和攻击-11这个组合。歼-20S是双座版,分工非常明确,前座飞行员专心飞行、掌握整体战场情况,后座的操作员就专门指挥4到6架攻击-11。

歼-20S在后方把控全局,攻击-11凭着隐身优势悄悄往前奔袭,将敌方的雷达位置、战机动向信息实时传回来。

若是遇到印度的S-400防空系统或者阵风战机,攻击-11要么带弹精准打击,要么引导歼-20S发动攻击,整个有人指挥、无人突击的流程顺畅,压制效果很明显。

如今,攻击-11、无侦-7和攻击-2已经搭配起来使用。无侦-7飞得高、留空时间长,负责大范围扫描边境情况。攻击-2能在中近距离盯着目标,随时准备打击。攻击-11最关键,能躲开敌方防空系统,深入到后方去确认高价值目标。

这三者配合,能够实时掌握印度陆军调动的准确信息,不管是整体战略部署,还是临时的战术调整,中国都能占据主动地位。

攻击-11的隐身性能堪称世界前列,并非夸大。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攻击-11还将呈现更多的发展可能。其中,舰载化部署的推进最受外界关注。

改进型攻击-11已曝光可折叠机翼设计,机翼上的折叠铰链正是为适配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有限空间量身打造的。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可灵活调整力度,完全能适配20吨级的攻击-11起降需求。

一旦实现舰载部署,攻击-11将成为全球首款服役的舰载隐形作战无人机,与歼-35协同配合,让中国海军的深蓝目标更进一步。

从高原机场的实战化部署,到舰载型号的技术突破,攻击-11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都在印证中国在隐身无人作战领域从领跑到定义未来的实力跨越。歼20与攻击11同框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