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专家解析:为何美国对中国只敢“叫板”,不敢“开战”?
德国军事专家近期直言,中国当前的综合实力已形成对美国的有效制衡,这使得即便美国在南海、台海等议题上频繁挑衅,也始终不敢迈出“真刀真枪”的关键一步。
回溯中美过往的数次摩擦,双方实力对比的演变清晰可见。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以双航母战斗群施压,彼时中国海军确实难以抗衡;2016年南海仲裁案风波中,面对美国航母编队的巡航威慑,中国直接在岛礁部署导弹系统,构建起覆盖400公里的雷达监测网,展现出防御硬实力;2018年,中美两艘驱逐舰在海域近距离相遇,最近距离仅40米,剑拔弩张却未突破底线;2022年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后,中国随即开展东风-26导弹实弹射击演练,美国巡洋舰只能在远处观望,无力干预。
时间来到2025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已实现跨越式提升。海军方面,舰艇总数增至350艘,三艘航母相继入列,其中8万吨级的福建舰配备电磁弹射技术,预计年底即可正式服役,歼-35隐身舰载机也已做好部署准备;空军领域,歼-20隐身战机数量突破200架,不仅飞行速度达2马赫,隐身性能更能与美国F-22战机比肩;导弹力量上,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以10马赫的速度配合变轨技术,可轻松突破美国现有拦截系统,600枚核弹头与射程1.2万公里的东风-41洲际导弹,则构筑起坚实的核威慑屏障。
反观美国,尽管表面实力强悍——年度军费高达886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驻军超8万人,航母战斗群频繁在全球海域游弋,但多重现实困境使其难以对中国动武。首先是“地利劣势”,中国的地下导弹库与移动发射车可精准锁定航母,形成针对性反制;其次是“经济绑定”,2025年中美贸易额已超6000亿美元,美国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加工环节,一旦开战,全球经济将面临崩溃风险。
此外,美国试图通过拉拢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构建联盟,在亚太地区集结40艘舰艇开展联合军演,并以芯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但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已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同时,美国全球战略摊子过大,欧洲、中东等地的事务分散了其精力,无法集中资源应对中国;而双方均具备的核威慑能力,更让“开火”成为谁都不敢触碰的红线。
如今,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始终停留在“围堵”与“边缘试探”层面,并未真正走向直接对抗。你认为未来美国会改变现状,冒险采取军事行动,还是会继续维持当前的“挑衅不冲突”模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