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球制造业的“中国新工厂”,正在转移至中国中西部,一条“内陆世界级制造带”已初具

全球制造业的“中国新工厂”,正在转移至中国中西部,一条“内陆世界级制造带”已初具雏形 当东南亚、印度还在比拼单一要素成本时,中国中西部把“低成本+大市场+高端链+快物流+优制度”做成组合拳,成为全球资本重新评估制造业选址时的“下一站确定性”。 世界工厂的版图并未离开中国,只是由沿海向长江中上游、关中平原和成渝城市群延伸,一条“内陆世界级制造带”已初具雏形。 1. 外资用真金白银改地图 - 普华永道调研显示,77% 的跨国企业把中西部视为“产品/服务市场”,47% 直接定位“生产基地”;30% 认为这里“蕴含巨大机遇”,15% 甚至相信能借此“突破原有市场场景”。 - 2023 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 245.2 亿元,同比 +6.5%;陕西 99.9 亿元,同比 +3.7%;湖北 2023 年实际使用外资 190.4 亿元,增长 11.39%,仅 1-2 月新设外资企业就净增 45.5%。 2. 成本+市场“双优势”加速订单内迁 - 中西部劳动力与土地成本显著低于沿海,对劳动密集与资本密集环节同时构成吸引力; - 本地人口超 4 亿,社会零售总额占全国 1/3 以上,形成“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短链市场,可对冲外需波动。 3. 产业链不再是“低端备份”,而是“高端增量” - 西安、成都、合肥、重庆迅速聚齐半导体、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整条高端链路:英飞凌西安创新应用中心、宁德时代四川基地、比亚迪合肥基地、采埃孚武汉安全气囊工厂等相继落地。 - 完整生态带来“研发-样件-量产-后市场”一站式能力,外资愿意把亚太最大工厂甚至区域总部直接放在中西部。 4. 物流与制度短板快速补齐,形成“沿海式”营商环境 - 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五小时航空圈让“内陆”变“口岸”;出口货物 24 小时可直达欧洲、中亚、东盟。 - 各省密集出台“外资 15 条”“制造业降本 32 条”等,对标沿海最优标准:用地弹性出让、设备投资补贴 10%-30%、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五免五减半、外籍高端人才个税优惠等,把制度性成本压到与沿海持平甚至更低。 5. 出口数据验证“世界工厂”内部迁移成效 - 2018-2024 年 8 月,中西部 15 省出口额合计飙升 94%,2024 年 1-8 月出口总额 6300 亿美元,已超过同期印度(4250 亿)、墨西哥(5900 亿)和越南(3460 亿),且增速高于三国,相当于“在中国内陆再造一个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