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宣布了!国有数据中心将暂停采购外国AI芯片,并与美方推进阶段性矿物管制的缓和

中国宣布了!国有数据中心将暂停采购外国AI芯片,并与美方推进阶段性矿物管制的缓和安排。  美国对华芯片限制始于2018年贸易战,历经五轮升级形成完整围堵链。   2022年10月出台的"先进半导体与封装"规则,将14纳米以下制程设备、AI加速芯片等纳入出口管制清单,2023年进一步收紧,将NVIDIA专供中国的"降配版"A800、H800芯片纳入限制范围。   这种"小院高墙"策略直接冲击中国算力安全,NVIDIA曾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90%份额,其高端GPU被禁后,中国被迫加速国产芯片替代进程。   以华为昇腾910B为例,该芯片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完成全流程验证,性能指标逼近国际主流水平,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反制呈现"安全优先、梯度推进"特征,2023年禁购美光存储芯片后,2025年将反制范围扩展至AI加速芯片、GPU等核心器件,要求未完工数据中心拆除已安装的美国芯片,改用国产方案。   这种"以战促研"策略成效显著: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投入超千亿美元,中国已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算力部署的全链条自主化能力。   据测算,NVIDIA可能因此损失在华AI芯片业务近半数营收,而中国算力产业则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从28纳米到7纳米制程的跨越仅用五年,远超国际预期。   矿物管制缓和体现了博弈的复杂性,中国暂停对美出口镓、锗、锑等关键矿产至2026年11月,但保留对使用中国技术的外国产品的审批权。   这种"有限让步"既缓解了全球供应链压力,美国军工产能因稀土短缺一度下降40%,F-35战机生产线被迫暂停,又维护了战略自主,中国仍控制着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卡脖子"与"反卡脖子"的循环,推动全球供应链向多极化重构。   中美科技战的本质是发展权的争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构建技术壁垒,实则是恐惧失去技术垄断地位,中国则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封锁,在博弈中实现技术升级,但"双输"并非最优解——技术进步需要开放协作,封闭只会导致创新停滞。   未来,双方应在竞争中找到平衡点:美国需放弃"零和思维",接受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正当发展权,中国则需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全球技术资源。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科技冷战"的恶性循环,推动全球科技生态向更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战略智慧,才是破解"芯片困局"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