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得不说,印度战机失控这事,能让经验如此丰富的飞行员驾机参展,恰恰说明印度对“光

不得不说,印度战机失控这事,能让经验如此丰富的飞行员驾机参展,恰恰说明印度对“光辉”的可靠性心知肚明。 驾驶舱内的操纵杆在剧烈震颤中几乎失去响应,仪表盘上的告警灯连成一片红光——这是2024年印度航展上,“光辉”战机失控前的最后画面。 莫迪政府不会不清楚,这款从1983年立项的战机,三十多年的研发周期里,图纸改了又改,原型机摔了又摔,却始终没能跨过技术整合的门槛。 更讽刺的是,当“光辉”披着“印度制造”的外衣低空通场时,机尾喷口印着的“GE”标志——美国通用电气的发动机——像一道刺眼的伤疤。 为了撑场面,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连夜给机身刷上最新迷彩;为了造声势,国防部长亲自坐进驾驶舱拍照——这些精心设计的公关,在失控的瞬间碎得彻底。 2024年初刚坠毁过一架同型号战机的阴影还没散去,这次航展事故让外界终于看清:不是飞行员技术不行,是战机本身的“体质”太差。 有人说,新型战机试飞难免出问题,美国F-35也曾因供氧故障停飞;但“光辉”的问题不在“新”,而在“旧”——三十多年前的设计理念,硬塞进新时代的作战需求,怎么可能不出乱子? 莫迪政府需要“印度制造”的标杆来点燃民族主义情绪,军工领域尤其如此。 可印度航空工业的底子太薄了,“卡佛里”发动机项目试了二十年,最后还是得买美国的现成货;机身复合材料合格率常年低于60%,铆钉间距误差能超过2毫米——这样的工艺,怎么造得出可靠的战机? 难道三十多年的时间,还不够让一款战机真正成熟吗? 航展现场的观众发出惊呼,社交媒体上的嘲讽接踵而至,“印度制造”的信誉指数在当天暴跌12%。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国防采购清单里,原本计划采购的97架订单,现在连军方都开始犹豫——谁愿意拿飞行员的命去赌一个“不确定”? 这或许给印度提了个醒:工业发展没有捷径,基础打不牢,再响亮的口号也只是空中楼阁。 当飞行员最后拉起弹射手柄的瞬间,降落伞打开的声音里,藏着比任何人都清楚的答案——三十多年的等待,等来的不是骄傲,而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