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美国海军方面突然宣布了一个判断:韩国造核潜艇,将被用来牵制中国。

果不其然。 美国海军方面突然宣布了一个判断:韩国造核潜艇,将被用来牵制中国。 公开信息里,美方多次拿出“中方舰艇超过370艘”的说法当背景,现在又把视线推向韩国水下力量,意图不难读,就是想在第一岛链下方补口子。 国内这边,反潜短板这几年补得很实在。KQ-200常态巡逻,052D、054A带反潜直升机进出海天线,近海固定与机动侦听手段逐步完善,水下目标的活动空间在被压缩。 再看韩国,迄今没有官方宣布核潜艇立项。它们的KSS-III是常规潜艇,进度明确;但核潜艇牵涉反应堆、燃料与监管,门槛完全不同,这一步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跨过去。 关于“11月14日美韩巨额合作、核燃料放行”等说法,目前公开文件未见细节,多家媒体口径不一,还有传言把“拍板”扣到特朗普头上,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核实。 即便今天就定案,从设计到下水,一般也要十年量级。韩国民船强,但核潜艇是另一套体系,噪声与震动控制、指控与安全标准都要重来,试验验证时间摆在那里。 澳英美搞AUKUS的过程已经给出了一个参考:产线吃紧、训练周期拉长、基地改造缓慢,这不是一句“加快”就能解决。 美方造船产能紧张是事实。弗吉尼亚级交付节奏放缓已有多篇报道,美方想借盟友资金与产能分担压力,但这并不等于技术与资格审查会被跳过。 部署地点上,外界常提济州、釜山一线。即便如此,也意味着周边的海空巡逻密度与反潜警戒会相应上提,区域的行军线路与保障模式都会调整。 中国这边的对策不复杂:固定翼反潜机与无人平台继续扩容,岸基与海底传感器按需增设,水面编队配合现役攻击核潜艇与弹道导弹核潜艇,形成多层拦截圈。 信息共享与指挥磨合是另一个现实门槛。美韩澳在水下想做到同频,需要长期演训统一流程,否则联动效率有限。 燃料问题是硬约束。采用何种浓度、如何接受核材料监管,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韩国若走这条路,绕不开相应的审查程序与透明度要求。 把话说在前面是一回事,项目落地是另一回事。即使按最快节奏推进,近年内也难以改变亚太水下力量的现实排布。 对我们而言,关键是两点:一边盯紧趋势,避免被外界节奏牵着走;一边把本土造舰与反潜链路做得更密、更稳。 结尾就一句话:水下的输赢,不靠噱头,靠能力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