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弹道导弹
日本搞的,解放军对日攻击概念图,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射导弹,以及潜射导弹。
日本搞的,解放军对日攻击概念图,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射导弹,以及潜射导弹。
伊朗官媒称射程1万公里,洲际弹道导弹已准备服役,提高了对美西方的威慑
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11月7日,在X(原推特)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伊朗最新的射程1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几乎已准备好服役。其打击能力理论上这一距离,将包括欧洲和北美大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从此前发布的导弹发射井、...
美军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
在特朗普宣布重启核试验消息6天后,11月5日,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试射一枚未携带弹头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美方公告称,本次试射旨在评估“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系统的可靠性、作战准备...
俄乌战争给中国的重大启示:别迷信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炸弹才是王道!俄乌战场上
俄乌战争给中国的重大启示:别迷信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炸弹才是王道!俄乌战场上,导弹如雨倾泻却难决胜负,一个意外转折浮现:廉价炸弹竟成关键利器?这是否预示着未来战争的颠覆?俄乌冲突爆发后,一些人以为大量导弹就能速战速决,可现实往往出人意料。俄罗斯军队从2022年2月起就投放了海量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总数超过一万枚,这比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中导弹用量的总和还多。导弹确实击中了不少高价值目标,但战争进程没那么顺利。这启发我们,别太迷信那些高大上的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在实战中往往更管用。回顾这场冲突,俄罗斯一开始就把导弹当成主力。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从各种平台发射出去,瞄准乌克兰的指挥部、机场和能源设施。数据显示,俄罗斯导弹库存消耗巨大,包括把S-300防空导弹改用地对地模式。外界估计,三年多来发射量已远超预期。可导弹再多,也只是点状打击,毁伤效果跟一枚普通精确制导航空炸弹差不多。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前线防御没被彻底瓦解,乌克兰部队还能坚持。这说明,导弹在持久战里经济性不高,花大价钱却换不来全面优势。转折点在2024年1月,俄罗斯空军用上了UMPK制导套件。这种套件让普通炸弹变精准,每天投放不到100枚,就让乌克兰前线吃不消。相比导弹的零星攻击,炸弹能覆盖更多区域,迫使乌克兰部队被动调整。库尔斯克地区乌克兰撤离时,遗留了不少武器,这就体现了炸弹的实战威力。如果俄罗斯空军每天能扔1000枚精确制导炸弹,战局可能早就变了样,甚至基辅都可能在掌控中。这故事告诉我们,俄乌战争给中国的重大启示:别迷信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炸弹才是王道!导弹适合打关键节点,但成本高,数量有限制。炸弹呢,生产简单,投放灵活,在前线压制上更实惠。想想看,俄罗斯导弹用了那么多,还不如后期炸弹带来的效果明显。这不是说导弹没用,而是要均衡配置资源。从中国角度看,我们国防建设得吸取这些教训。过去有些观点觉得导弹万能,能一锤定音。可俄乌经验证明,战争是综合的,导弹再先进,也得配上其他手段。精确制导炸弹的优势在于经济性和覆盖面,能在空军支持下形成火力网。这要求我们加强相关技术研发,比如类似UMPK的套件,提升空军投弹能力。现实中,美国在多场战争里导弹用量有限,却靠空中轰炸维持优势。俄罗斯早期过度依赖导弹,导致库存压力大,后期转向炸弹才见效。这提醒我们,别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如果只靠导弹,容易陷入被动。相反,发展炸弹体系,能让空军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国家利益。接地气地说,导弹像高端奢侈品,用得起但不划算;炸弹更像日常工具,廉价可靠。俄罗斯的转变就是活例子,从导弹主导到炸弹发力,战线推进明显加快。我们中国军队得学聪明点,注重实战检验,避免纸上谈兵。再看数据,俄罗斯导弹发射超万枚,却没结束战争。2024年后炸弹投放虽少,但直接影响前线。乌克兰在炸弹压力下,阵地不稳,撤退频繁。这证明,武器效能得看实际表现,不是光比参数。对中国来说,这启示很及时。我们正推进军事现代化,得把资源投向高效领域。加强空军训练,完善制导技术,确保在需要时能大量投放炸弹,形成压制力。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思维的调整。国际形势复杂,周边热点不少。俄乌战争像一面镜子,照出导弹的局限。别迷信那些飞得远的家伙,炸弹在近距离打击上更王道。我们得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多层次火力体系。最后,国防安全关乎民族复兴。我们党领导下,军队建设始终坚持实战导向。从俄乌学到这些,就能更好应对挑战。导弹和炸弹各有定位,但炸弹的王道地位值得重视。
刚刚的事乌克兰突然宣布了10月26日这天晚上,乌克兰首都基辅轰隆一声巨响,俄
刚刚的事乌克兰突然宣布了10月26日这天晚上,乌克兰首都基辅轰隆一声巨响,俄军的弹道导弹直接把一家制药企业炸成了废墟,仓库和办公楼眨眼间就变成了一堆砖头瓦砾。这片占地足有29000平方米的厂房彻底被毁,初步算下来损失超过一亿美元,这可是真金白银啊!乌方气得直跳脚,而俄罗斯那边到现在还一声没吭。这事儿可不止是炸掉几栋房子那么简单。你想啊,制药厂可不是普通工厂,它生产的可能是救命药,可能是疫苗。现在这么一炸,多少病人要跟着遭殃?这损失哪是钱能算得清的呢?再说,这导弹偏偏挑中制药厂打,到底是偶然瞄错了,还是故意针对医疗设施?可真让人心里犯嘀咕。现在网上都吵翻天了。有人说,战争本来就不讲道理,哪还分什么工厂、医院;有人说,再怎么样也不该碰治病救人的地方,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不过谁。你觉得这场袭击到底该不该炸制药厂呢?快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乌克兰:俄军使用弹道导弹袭击基辅,一药企仓库被完全摧毁,损失超1亿美元
当地时间26日从乌克兰方面获悉,25日,俄军使用弹道导弹对乌首都基辅发动袭击,导致一制药企业的仓库和办公楼被摧毁。据悉,该制药企业占地29000平方米的仓储设施被完全摧毁,初步估算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俄方对此暂无回应。
俄罗斯发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总统网站22日发布消息说,俄罗斯举行了陆、海、空战略核力量联合演习,演习期间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据悉,演习期间,一枚“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从普列谢茨克国家试验航天发射场向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库拉...
“朝鲜发射短程弹道导弹”外交部回应
有记者问,今天上午朝鲜发射多枚短程弹道导弹,朝鲜发射弹道导弹是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决议所禁止的活动,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郭嘉昆表示,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对有关发射活动我们没有新的评论。...
东风41飞过各国雷达没反应,为啥不敢拦截?美报告揭开了真相。 作为中国先进的
东风41飞过各国雷达没反应,为啥不敢拦截?美报告揭开了真相。作为中国先进的陆基远程弹道导弹,东风41的体量堪称“巨无霸”——16.5米的长度差不多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重量超过60吨,比一辆满载的重型坦克还要重上数倍。但别小瞧这个大家伙,它的性能数据足以让任何对手忌惮。其最大射程达到约14000公里,这个距离意味着从中国本土发射,20余分钟就能抵达北美大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战略目标几乎都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在打击威力上,东风41的最大载荷达1.6吨,最多可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一枚弹头的爆炸当量都相当于30万吨TNT,这样的威力足以对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等关键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一枚弹头就能让一座中型城市陷入瘫痪。各国不敢轻易拦截东风41,首要原因就是它太难被雷达捕捉。这款导弹采用了石墨环氧纤维这种高强度又轻便的尖端材料制造弹体,再加上表面喷涂的特殊隐身涂层,让弹头的雷达反射面积不到0.1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和一只飞鸟的雷达信号相当,在复杂的空中环境中,雷达系统很难将它从背景杂波中分辨出来。更让人头疼的是它的“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先靠辅助动力把导弹从发射筒里弹到高空,之后才点燃主发动机。这就意味着导弹发射初期不会产生明显的热信号,等敌方雷达通过其他方式察觉时,它早已飞出了初始探测范围,失去了最佳的早期拦截窗口。即便侥幸捕捉到东风41的踪迹,拦截操作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作为全球最成熟的反导装备,从1999年到2019年的二十多次试验中,成功率仅为55%,而且这些试验大多没有模拟过分导式多弹头的真实作战场景。而东风41偏偏擅长这一点,它携带的10枚分导式核弹头能各自瞄准不同目标,再加上数枚模拟真弹头雷达和红外特征的假弹头,敌方雷达屏幕上会瞬间出现一群难以区分的目标,连精准瞄准都成了难题。这些假弹头直到进入大气层才会烧毁,在此之前,反导系统根本无法判断哪个才是真正具有杀伤力的弹头。速度和机动性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拦截难度。东风41弹头的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以上,这样的速度意味着留给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以秒计算。美国的“标准-3”拦截弹即便能达到5.5千米/秒的速度,面对高速飞行的东风41弹头,也像是用一颗子弹去打另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稍微出现一点偏差就会全盘落空。更关键的是,东风41还具备灵活的变轨技术,能在飞行中段和末段随时调整轨迹,彻底打破了传统弹道导弹的可预测性,让拦截弹预设的轨道完全失效。这种“神出鬼没”的飞行特性,成为了所有反导系统的噩梦。战略层面的威慑则让各国在拦截决策前不得不三思。东风41采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作为机动平台,能够实现“随停随射”,不像老式导弹那样依赖固定发射井。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公路甚至复杂地形上快速转移,敌方根本无法提前锁定其位置,这就确保了中国拥有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即便遭遇第一波核打击,也能迅速启动反击。美国五角大楼在2010年的报告中就明确承认,这种机动发射与分导式多弹头的组合,让中国的战略威慑力得到了切实保障。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拦截东风41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动手,先不说极低的成功率,万一拦错了训练弹或者漏过了真弹头,3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落到本土,后果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2024年那次东风41相关的发射行动中,中国提前通知了美国,美方不仅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表示这一举措能减少误判,这背后其实是对自身反导能力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拦截风险的忌惮。从国际惯例来看,具备反导能力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不成文的“潜规则”。全球目前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四个国家能独立生产可拦截洲际导弹的防空导弹。中国与俄罗斯有弹道导弹发射通报机制,发射前会相互通知,自然不存在拦截必要;打击欧洲和美国的东风41主要经过北极上空,不会经过以色列领空,以色列也没有拦截的理由;中美之间虽无正式通报机制,但双方都有基本的战略互信,试射导弹时通常选择公海海域,避免导弹进入对方领空引发误判。说到底,各国面对东风41时的克制,既不是不想拦,也不是不愿拦,而是既拦不到也不敢拦。雷达抓不住、拦截打不准、误判风险高,这三大难题让任何拦截尝试都显得多余又危险。东风41凭借分导式弹头、灵活变轨和隐蔽发射的“组合拳”,精准命中了反导系统的所有弱点,再加上全域覆盖的射程优势,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实盾牌。美国那些相关报告,与其说是揭开真相,不如说是无奈承认了一个事实:在这种级别的战略武器面前,任何拦截努力都难以奏效,保持克制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在中美军事对峙中,中国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我们的常规武器无法打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
在中美军事对峙中,中国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我们的常规武器无法打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能借助环绕中国的军事基地,用常规武器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攻击。但中国这些年的"非对称作战"手段,正在让这个局面发生微妙变化。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在中美军事博弈中,常有人关注“常规武器射程差”,美国依托亚太军事基地群,能从东亚到澳北快速投送力量,常规武器可直抵中国周边。而中国常规武器难以直接触及美国本土,这曾是客观现实。如今,中国用“非对称作战”的智慧,正悄悄改写这一局面,不是靠“硬拼火力”,而是靠“精准破局”。先看美国的优势所在:多年来,美国在亚太布局了密集的军事基地,从东亚的日韩基地到关岛枢纽,再到澳北的补给点,形成环绕中国的部署网络。在这些基地里,战机、导弹和航母战斗群随时可调动,短时间内就能对中国周边关键目标发起常规打击,依托“靠前部署”占据了传统常规作战的优势。若单论“谁的武器能更快打到对方家门口”,美国一度占尽地理便利。然而中国从没有“坐以待毙”,更没有走“比航母数量、拼坦克规模”的老路。既然正面对抗常规火力不占优,就换个思路,专找对手的“软肋”下手。像反舰弹道导弹、潜射巡航导弹等装备,不是为了“比射程远”,而是为了让航母战斗群不敢轻易靠近中国近海。过去美军航母可在第一岛链附近自由活动,如今有了这些“针对性武器”,一旦靠近,就面临被精准锁定的风险,行动成本和风险陡增。而“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更像一张“安全网”,在东海、南海周边,雷达、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织成联动网络,压缩美军的活动空间,让“靠前部署”的基地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了需要时刻警惕的“暴露目标”。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火力,更是“谁先看清、谁先指令通畅”。中国在电子干扰、网络防护上的投入,让美军的通信、侦察和导航系统面临挑战。若关键时刻定位不准、指令中断,再先进的武器也难以发挥作用。这种“不破坏硬件、却能瘫痪功能”的手段,正是非对称战略的精妙之处,不跟对手“比谁的雷达更先进”,而是让对手的雷达“用不顺畅”。其实,非对称思路的核心,从来不是“要打赢谁”,而是“守护自身安全”。中国很清楚,现代战争早已不是“谁的武器多、射程远”的简单较量,而是“谁能更精准地掌控博弈节奏”。美国的基地再多、航母再强,一旦行动处处受限、风险时时在线,所谓的“优势”就会打折扣。而中国没有追求“常规武器打到美国本土”,而是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安全屏障”,让美国的“远程打击优势”难以落地,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更重要的是,中国发展非对称能力,始终带着“和平底色”。这些手段不是为了“主动对抗”,而是为了让美国明白。任何试图用常规武器施压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军事博弈不是“零和游戏”,靠“包围施压”换不来优势,反而会倒逼中国提升防御能力。如今,中美军事博弈已从“美国单方面占优”走向“动态平衡”,这背后不是靠“硬拼”,而是靠“智慧”,不跟对手在其擅长的领域较劲,而是用自己的节奏,把地理劣势变成战略主动权。说到底,军事力量的终极目的是守护和平,而非引发冲突。中国的非对称智慧,既展现了维护自身安全的决心,也传递了“理性博弈”的态度:对抗没有赢家,只有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才能让亚太乃至全球保持稳定。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升级,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会更稳固,但这份力量,永远是和平的“压舱石”,而非冲突的“导火索”。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信源:参考资料:澎湃新闻,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