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

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能偷中国人的手机。五年前,那时的中国游客在欧洲,常被视为“行走的钱包”。 中国游客刚大规模出国玩儿,很多人还习惯带一兜子现金出门,觉得这样才靠谱。欧洲那边呢,信用卡和手机支付早就普及了,中国人这习惯就成了显眼目标。加上早期买奢侈品、手表啥的爱往外露,小偷一看就知道下嘴容易。维权方面也弱,语言不通,怕耽误行程,丢了东西往往就咽下这口气不报案。当地警察也觉得中国人追查不积极,案子堆积如山,基本不了了之。这么一来,中国游客在小偷眼里的标签就固定了:好欺负,油水足。 看看欧洲的偷盗数据,就能明白这不是夸张。欧洲刑警组织2023年的报告显示,欧盟成员国盗窃案超过120万起,其中针对外国游客的占了38%。意大利景点扒手最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飞车党横行,英国伦敦地铁高峰期人挤人正好下手,美国纽约地铁和洛杉矶小巷也常有抢包事儿。留学生和旅行者圈子里还有句顺口溜流传:“只偷不抢意大利,拿起就跑法兰西,又偷又抢英吉利,邦邦两枪是美帝。”这调侃虽带点黑色幽默,但戳中了痛点。意大利街头艺人弹吉他分散注意力,同伙拉开背包拉链;法国摩托车呼啸抢手机;英国小偷手指灵活夹走兜里东西;美国流浪汉模样的人直接上手。这些不是孤例,而是日常操作,中国游客在那时候确实成了热门目标。 为什么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核心是两方面:中国科技进步和游客自身觉醒。先说支付方式,五年前现金多,现在微信、支付宝海外覆盖率高,热门景区商铺基本都能扫码。出门带现金少了,小偷偷到手机也变不出钱。手机本身防盗功能也牛了,华为的查找设备能实时定位,还能远程锁机报警。解锁难,指纹面容识别一关,里面转账更别提。偷了等于抱个定时炸弹,藏不住卖不掉。 举个例子,西班牙巴塞罗那老城区有华人手机被偷,通过定位追踪到小偷公寓,警方人赃并获。这类事儿多了,小偷自然绕道走。泰国那边也类似,中国游客丢行李箱,三天内通过两国警方协作找回,里面证件全在。跨国追赃效率高了,犯罪成本直线上升。以前偷中国人是“优选”,现在成“麻烦制造机”。 游客维权意识也强了。丢东西第一时间找当地华人社团或中国驻外使领馆,领馆提供翻译对接警方。中国和多国签了警务合作协议,案子跟进快。意大利使领馆就提醒过,治安差街区别落单,机场火车站停车场盯紧行李。巴塞罗那兰布拉斯大道扒手多,游客看街头表演时最易中招。巴黎警方旅游高峰期还设专线帮报案。这些机制让小偷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说共识也得理性点。这更多是旅欧华人观察的倾向,不是小偷开会定的铁律。个别案子还是有,伦敦最近破获手机盗窃团伙,40,000部手机运到中国解锁卖钱,但那是针对本地人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游客手机少沾边。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境游人数回暖,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游客更偏好安全目的地,但欧洲还是热门。犯罪率统计里,游客盗窃占比高,西班牙意大利排前。 防盗小窍门也得说说。行李箱挑双层防盗拉链的,内侧密码锁夹层放证件现金。登机护照银行卡贴身带,别托运。街上用手机双手握紧,或挂绳子。孙红雷去意大利还分享过手机绳防掉坑,地铁火车站高发区用得上。财物分散,现金分三份放不同地方。防割背包、拉链口袋是标配。出门在外,这些接地气的招儿能省不少事儿。 总的看,从“行走的钱包”到小偷绕着走,中国游客的转变实打实。不是运气好,而是准备足、科技硬、渠道通。欧洲偷盗问题还在,但中国人在那儿的底气足了。出去玩儿,安全第一,享受风景的同时多长个心眼。国家实力起来了,个人权益才有保障,这道理简单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