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万美元的情人航班,这一幕让美国人沉默了 美国人这回是真的被自己的FBI局长整无语了。最近这个新闻一出,所有美国人都在问,他到底是调查犯罪的,还是来享受权力的?10月25日那天,FBI局长克里斯托弗·帕塔尔坐上政府提供的专机,飞去了宾州大学机场,正好赶上比他小十九岁的女友在摔跤比赛现场献唱。短短几个小时后,飞机又起飞,落在了纳什维尔,正是女友的家。 前FBI特工凯尔·塞拉芬在自己的播客节目中公开了专机飞行记录。他说得非常直接:“政府关门,我们拿不到工资,可局长却用我们的钱去谈恋爱。”这话直接戳中了美国公众的神经。FBI高层用专职航班去见女友,这种事过去只在电影里出现,现在却真成了现实。 帕塔尔不是不知道廉洁的重要性。他上任前,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前任“滥用纳税人资金、四处乘机出差”,满口义正词严。如今自己也坐上了那架六千万美元的专机,只是方向换成了私人事务,原来所谓的反腐承诺不过是谎言。 美国政府确实规定,出于安全原因,FBI局长不能乘坐商业航班。但这项规定的本意,是保障国家安全,不是方便他去度假或恋爱。而且帕塔尔只需支付一张经济舱机票的钱,但专机的实际成本是这张票价的几百倍。尤其现在,美国政府因预算僵局导致关门,许多人被迫停薪休假。在这种氛围下,FBI局长的私人航程更显得格外刺眼。 更让人讽刺的是,帕塔尔在事件曝光后并没有低头认错,反而指责外界在散布谣言,甚至把批评者形容为卑鄙。他还替女友出头,说她对国家的贡献比大多数人十辈子都多。这句辩解更是让美国舆论一片哗然,她到底是做了什么“为国贡献”的事?只是唱了几首歌,就能替纳税人买单? 这还不是高潮,几天后,FBI飞行部门主管帕尔默被解雇。这位在局里干了27年的老员工,几乎是被当场请出门。据知情人士透露,帕塔尔怀疑他泄露了专机的飞行路线。问题是,这些数据本身在公开网站就能查到。几十年老特工居然是这种结局,帕尔默的下场,让许多人都感到寒心。 无法解决腐败,就清除提出问题的人。对帕塔尔来说,也许这是维持权威的一种方式。但对公众来说,这更像是官僚主义的自保。当一个掌控国家机密的机构开始用封锁信息的方式处理丑闻时,外界很难再相信它还在捍卫正义。 而且,美国主流媒体的态度也出奇地谨慎。CNN和NBC都轻描淡写地报道事件,连滥用权力这样的字眼都尽量避开,只在最后一句写道“FBI尚未回应”。反倒是独立媒体和个人播客持续追问细节。这种沉默其实更说明问题。媒体的集体克制,恰恰显示出政治系统内部早已形成了自我保护机制。 过去几年,从国会议员滥用公款出行,到军方高官用军机去度假,再到高级官员动用政府资源为家人谋私,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公众的愤怒一次次被引爆,然后又一次次被新的新闻掩盖。美国人可能早已麻木,丑闻不再令人震惊,因为震惊也无法改变什么。 可这次,事件之所以刺痛人心,在于它打碎了FBI在公众心中残存的那点形象。这个号称美国最具公信力的机构,曾以纪律严明著称,如今也陷入腐败漩涡,那么这个宣扬“正义与法治”的系统,还剩下多少可信度?美国政坛早就被特权思维侵蚀,权力者口口声声讲制度,却习惯把制度当挡箭牌。只要披上“安全”或“保密”的理由,就能让违规变得理直气壮。帕塔尔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高层认为自己与普通人不在同一规则下生活。普通员工被停薪,领导却能乘专机去谈恋爱,这才是美国政治的真实写照。 就连美国国内一些评论节目也忍不住调侃:“也许FBI该改个名字,叫Federal Boyfriend Investigation(联邦男友调查局)。”这样的玩笑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精准表达了公众的无力感。对普通人来说,问题不是恋爱,而是他用谁的钱在恋爱。美国政治的腐败,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制度内部慢慢溃烂。 事件最后可能的结局,大概率是不了了之。几周后,新闻被新议题淹没,帕塔尔继续在公众面前宣讲“正直与使命感”,而被解雇的帕尔默,没有人会记得。FBI局长坐专机去恋爱是一场笑话,但笑过之后,留下的是公众对体制信任的崩塌。 美国最擅长的是把别人国家的腐败当新闻,把自己的丑闻当误会。一个总是声称追求正义的国家,却容忍权力坐着六千万美元的专机去浪漫约会,这比任何笑话都荒唐。真正的腐败从来不喧哗,它只是悄悄坐上飞机,飞离了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