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尹志尧这话可不是瞎吹,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在硅谷摸爬滚打多年的专家,回国办了中微公司,现在这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早成了顶梁柱。   他们的等离子体刻蚀机,从65纳米一步步做到5纳米,国内95%以上的刻蚀需求都能覆盖;到2025年中的时候,已经有超过6800台设备反应台,在国内外的生产线上实实在在地干活了。   能有这成绩,靠的就是真真切切的人才团队——公司光搞AI算法研发的,就有近50人的专门团队,还把AI技术用到设备研发里,硬是把新设备的开发时间从3到5年缩短到2年以内。   2025年上半年,他们砸在研发上的钱就有14.9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高达30.07%,比科创板的平均水平还翻了一倍多。   他敢说5到10年能追平差距,最核心的底气就是华人人才的硬实力。尹志尧在硅谷见过真情况:过去四十年里,美国搞出来的十几种先进半导体设备,像高能、低能等离子刻蚀机这些,有七八成都是中国留学生带头做出来的,而且这些人里大部分已经回了国,在各个领域挑着重担。   这可不是空话,现在美国那些芯片巨头公司里,华人骨干一抓一大把;就连顶尖的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都提过,过去十年美国对华人科学家不友好,反倒让不少顶尖人才选择离开,这对咱们来说正好是机会。   中微公司能快速度过技术难关,靠的就是这些回国的人才和本土专家一起使劲攻关。就像他们新推出的双腔减压外延设备,全球独一份的双腔设计,能明显降低成本,还能覆盖从成熟到先进节点的各种需求,这背后全是人才堆出来的硬本事。   可越是清楚人才有多重要,就越能明白,比芯片断供更吓人的,其实是人才的根基扎不牢。现在国内半导体行业缺人才缺得厉害,到2025年,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缺口得超过30万。   好多企业为了抢人,校招的时候直接甩出百万薪资的包裹,还得搞轮岗制度,让博士刚入职就能在多个岗位实践,这样才能留住人。   这还不是最头疼的,有些企业到现在都没能力自己搞创新设计,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学;可半导体设备里,光刻蚀机就有300多种不同的用法,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根本没法精准突破每个细分领域的技术难点。   更关键的是,培养人才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事,高校毕业的学生数量根本赶不上产业的需求。不少地方没辙,只能搞“人才定制班”,给学员免一半学费,就为了吸引年轻人入行。   像张家港这样的城市,甚至推出“强芯计划”,又是给租房补贴,又是给创业基金,用各种政策抢半导体人才,这背后藏着的,其实就是缺人才的焦虑。   芯片断供虽然难受,但顶多是“卡脖子”,可要是人才接不上趟,那就是“断根”了。尹志尧就说过,就算光刻机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靠着刻蚀和薄膜技术结合多重曝光,照样能把制程做小,可这事得靠人来干啊——中微的CCP设备研发了20年,ICP设备不到10年就实现了翻倍增长,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才的积累。   现在美国一边搞技术封锁,一边还在变相逼着华人人才回国,咱们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补不上30万的人才缺口,就算投再多钱,5到10年追平差距的目标也只能是白说。   反过来,要是能把人才留住、培养好,像中微那样靠自己研发突破技术,就算遇到断供,也能自己造出“武器”。   毕竟连美国的先进设备都离不开华人的智慧,咱们有这么好的人才基础,没道理搞不定技术难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专家回了国,地方政府也在加劲吸引人才,中微这样的企业更是用实打实的技术突破,证明了人才的价值。   不过这都只是开始,比起临时应对一次芯片断供,把人才的根基扎稳了,才是能走得远的办法——毕竟技术能靠努力追回来,可人才要是流失了,再想补回来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