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途岛海战日本大败,四艘航母葬身海底,日本为何“丧事喜办”,在国内宣传太平洋大捷?

中途岛海战日本大败,四艘航母葬身海底,日本为何“丧事喜办”,在国内宣传太平洋大捷?1942年6月的太平洋上,一场决定战争

中途岛海战日本大败,四艘航母葬身海底,日本为何“丧事喜办”,在国内宣传太平洋大捷?

1942年6月的太平洋上,一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落下帷幕。

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域遭遇重创,曾经引以为傲的海上力量遭受了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三百余名经验丰富的舰载机飞行员随舰殒命,三千七百多名舰员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海洋,更致命的是,“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主力航空母舰全部葬身海底,这是日本海军建军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

然而当惨败的消息被联合舰队高层紧急封锁时,日本东京的街头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家家户户悬挂着旭日旗,民众们举着标语涌上街头,高呼着“大日本帝国万岁”,庆祝着所谓的“太平洋大捷”。

这种诡异的反差让后世研究者始终充满疑惑。

要知道,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几乎未尝败绩,从珍珠港到东南亚,一路势如破竹,为何会在中途岛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岛周边遭遇毁灭性失败?

更令人费解的是,明明是全军覆没的惨败,日本政府为何要营造举国欢庆的假象?

要解开这些谜团,就必须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说起。

1941年12月7日清晨,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还笼罩在晨雾之中,日本海军的舰载机突然从天而降,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起了毁灭性打击。

短短两个小时内,美军八艘战列舰被击沉或重创,三百多架飞机损毁,两千四百多名士兵阵亡,而日军仅付出了二十九架飞机和五十五名士兵的微小代价。

珍珠港事件的“辉煌胜利”让日本举国狂热,军国主义政府趁机煽动对外扩张的野心,宣称要在三个月内征服整个太平洋。

在随后的四个月里,日本海军如同脱缰的野马,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控制了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在海上战场创下了一连串看似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时的日本军部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天真地认为美国已经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抵抗能力,整个太平洋海域都将成为日本的“内海”。

而中途岛,这个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小岛,成为了日本实现扩张野心的必经之路。

中途岛面积仅有四十五平方公里,距离日本东京约两千八百海里,距离美国旧金山约两千一百海里,是连接太平洋东西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核心军事基地。

对日本而言,只要占领中途岛,不仅可以彻底切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战略联系,还能以此为基地,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为进一步扩张扫清障碍。

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正是珍珠港事件的策划者——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凭借珍珠港的胜利,山本五十六当时在日本国内声望达到顶峰,被视为“海军之神”,军部对他的作战计划几乎言听计从。

与山本五十六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

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临危受命,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调往珍珠港收拾残局,罗斯福在给他的命令中只有简短而坚定的一句话:“留在那里,直到胜利。”

对尼米兹和美国海军来说,珍珠港的惨败是刻骨铭心的耻辱,复仇的火焰在每一名美军将士心中燃烧。

尼米兹到任后,并没有急于发动反攻,而是迅速整顿残余力量,重新整合舰队编制,同时积极收集日军情报,寻找反击的机会。

1942年1月,尼米兹率先发起试探性攻击,命令舰队袭击了中太平洋日军占领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给日军造成了一定损失。

但这还远远不够,尼米兹需要一次更具冲击力的行动,来提振美军士气,同时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

很快,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轰炸东京。

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美国海军的航母根本无法搭载轰炸机飞到东京上空,而如果采用陆基飞机,又没有合适的起飞基地。

尼米兹最终决定采用非常规战术:让“大黄蜂”号航母搭载陆军B-25轰炸机,在距离日本本土约六百海里的海域起飞,完成轰炸后直接飞往中国境内降落。

当这个计划传到日本时,山本五十六根本不屑一顾,他在海军会议上嘲讽道:“美国人要是能轰炸东京,我就切腹谢罪,他们不过是说说狠话罢了。”

但尼米兹用实际行动打了山本五十六的脸。

1942年4月18日,十六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顺利起飞,径直飞向日本东京。

虽然这次轰炸造成的实际损失并不大,但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这是日本本土自明治维新以来首次遭到外国飞机轰炸。

轰炸结束后,轰炸机群按计划飞往中国,尽管有部分飞机因燃料耗尽坠毁,但大部分机组人员都得到了中国军民的救助。

东京轰炸的消息传到山本五十六耳中时,他气得青筋暴起,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

这次轰炸让他意识到,美国海军并没有被彻底打垮,必须尽快实施中途岛作战计划,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

就在中途岛战役即将打响之际,1942年5月,太平洋南部的珊瑚海海域爆发了一场关键战役。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完全由航空母舰参与的海战,双方舰队在相互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通过舰载机展开远程攻击。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击沉了美军“列克星敦”号航母,击伤“约克城”号,自身的“翔鹤”号航母也遭到重创,“瑞鹤”号舰载机损失惨重。

从战术损失来看,美军的损失确实比日军更大,但珊瑚海海战的战略意义却远超战术得失——它成功阻止了日军进攻澳大利亚的企图,更重要的是,让美军积累了航母海战的宝贵经验。

然而,山本五十六却对珊瑚海海战的结果产生了误判。

他认为美军在损失一艘航母后,剩余的舰队根本无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因此对中途岛战役更加充满信心。

1942年4月28日,山本五十六正式确定了中途岛作战计划,命名为“MI作战”。

5月下旬,珊瑚海海战的硝烟刚一散尽,山本五十六就迫不及待地集结舰队,开始进行战前演习和准备工作,整个日本海军都沉浸在即将“再创辉煌”的狂热之中。

从双方的兵力部署来看,日军确实拥有绝对优势。

日军出动了包括八艘航空母舰、十一艘战列舰、二十二艘巡洋舰、六十五艘驱逐舰在内的两百余艘舰船,搭载四百余架舰载机,总兵力超过十万人。

而美军方面,仅能调动三艘航空母舰、八艘巡洋舰、十五艘驱逐舰,舰载机数量不足三百架,总兵力还不到日军的一半。

在所有人看来,这都将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日本联合舰队取胜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战争的走向,往往并不由兵力数量决定。

山本五十六为中途岛战役设计了一套看似天衣无缝的战术方案。

他计划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派遣一支舰队进攻位于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制造进攻美国本土的假象,吸引美军太平洋舰队北上增援。

与此同时,由他亲自率领的主力舰队则埋伏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当美军舰队被阿留申群岛的战事牵制时,突然对中途岛发起总攻,一举占领该岛并歼灭美军舰队。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太平洋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由美国管辖。

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军绝不会坐视阿留申群岛被日军占领,必然会分兵增援,这样一来,中途岛的防御就会变得空虚,日军的突袭就能事半功倍。

从战术设计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展现了山本五十六的军事才能,阿留申群岛与中途岛相距上千海里,美军如果真的被牵制,根本来不及回防中途岛。

但山本五十六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整个作战计划早已被美军全盘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