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邓华不敢指挥对越自卫反击,邓:不是不敢,恐难保证打胜仗

广洲谈过去 2024-03-13 10:33:05

说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将领,想必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想起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等为人熟知的名字。

然而,实际上在中央军委最初拟定的指挥员名单里还有一位堪称“战神”级别的人物,这位老将曾在朝鲜战场上打得联合国军抱头鼠窜,可他最终却没有出现在越南战场上。

面对军委的调动,他一口回绝表示不去,这位老将军便是邓华上将,那么,他不去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邓华将军又有怎样的军旅事迹呢?

一、初露锋芒的邓华

邓华将军1910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接受私塾教育,他脑子聪明灵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邓华的家庭条件不仅好在物质上,还在于他有一个开明的好父亲,崇尚公平与正义的父亲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好学,更要把学来的知识用在解放贫苦的中国人民大众上。

在这种优良的家风氛围的熏陶下,15岁的邓华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男子汉,选择离开家乡,前往长沙岳云中学用功读书,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学校的爱国学生运动,还写成了《论青年人生观》一文,其中写道:“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1927年,在面临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方向的选择时,坚定为民的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的大家庭中,并在后来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时,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从此,他正式踏上了革命的生涯。

邓华是当时难得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开始时被安排从事文职工作,南昌起义发动后,中央高层大多数人对如何与反动势力斗争经验不足,加上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红军是败多胜少,四处碰壁。

这期间,还好毛主席及时醒悟,号召红军各部要克服旧有的军阀习惯,召开了一场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古田会议,邓华作为党内思想深刻的政治工作人员,也出席了这场会议。

在会议上,他对毛主席提出的“政治建军”思想积极发表意见,见解深刻,毛主席赞赏了他的发言,并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很不错的第一印象。

古田会议形成的精神,就是“党指挥枪”,邓华后来被调往红36师担任政委,始终坚定的按照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去组织部队,很快就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他所在的36师号称人人都有一双跑不坏的铁腿,可见他手下的兵意志有多么的坚强。

在湘江战役时,他率领1个团的部队被国军3个师死死包围住,在这种绝境,邓华对战士们高呼:“同志们,吃饱饭,鼓足劲,迈开你的双腿,让我们西进去同兄弟的红二、六军团汇合吧!”

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但他们一听到邓政委的声音立马就如打鸡血一般鼓足了干劲,居然真的突破了国军密不透风的包围网。

湘江战役是长征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近十万红军部队经此一役后只剩下3万人。

突围后的邓华看着眼前如地狱般凄惨的景象,这个钢铁般的汉子也忍不住泪如雨下,他怒捶大地,心有不甘,红军战士骁勇善战、为了理想不畏牺牲,博古、李德的战略决策失误却葬送了一大半这样的好战士。

1934年,24岁的邓华接受中央指示,进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是军校里最年轻的一批成员,在这里,由于湘江战役的悲惨经历,他逐渐养成了自己最显著的用兵风格—沉稳、保守,这一习惯从此影响了他整个的军事生涯。

二、邓华的两大成名之战

论及邓华的用兵本领,一定要提他在两个战役中的表现,一个是平津战役,一个是抗美援朝战役。

在平津战役中,任44军军长的邓华接收到了中央毛主席发出的电报指示:“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从电报中,可见毛主席对于塘沽地区的重视,邓华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亲自前往前线,勘测了塘沽地区的地形,他一边拿望远镜看着,一边摇头。

塘沽地区沿海,地形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盐滩,强行进攻,国军定会使用陆上火炮与海面上的舰艇火炮进行双重打击,到时候解放军战士们肯定会伤亡惨重。

他不断思考,希望能想出一种进攻方案来贯彻毛主席的指示,但客观条件摆在眼前,塘沽实在是不能打,在他看来,此刻应该攻打的方向是天津。

他犹豫的用兵动向被中央洞察到,毛主席以为邓华迟迟不用兵是因为刚到塘沽地区士兵疲惫,他再次于22日电示:“我军应不惜疲劳,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歼灭塘沽敌人,不可贻误战机。”

邓华此时内心纠结不已,到底打不打塘沽,这毕竟是毛主席的命令啊!

他难受得一夜没睡,一整晚脑子里都是毛主席一直强调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天刚蒙蒙亮,他终于下了决心,把塘沽地区的情况一总结,发电报给了中央军委。

他的内心在电报发出后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毛主席是否会因此生气,29日毛主席再次复电:“放弃攻击塘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毛主席果然也是个实事求是的人!邓华悬着的心这才终于放下。

1月14日夜晚,邓华发动奇袭,仅经过30个小时就拿下天津城,全歼守敌13万人,这一极具震撼力的战果直接影响到了隔壁北京的傅作义,在21日上午,傅作义大开北京城门,宣布了北京和平解放。

北京、天津这两大关键地点一拿下,塘沽地区不攻自破,邓华实事求是的一封电报,可以说间接促成了整个平津战役的胜利。

在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之前,邓华是最先判断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有在朝鲜半岛东西两岸中部进行登陆可能的将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毛主席,经过与主席的商讨,基本认为联合国军会在仁川地区登陆。

后来,果然不出邓华所料,联合国军选择了在仁川登陆,金日成不听毛主席的劝导,导致了战争局势急转直下,我们不得不入朝支援,对抗联合国军。

抗美援朝期间,邓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随彭德怀司令员组织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由于表现出色,升为了正职政委。

临行前,毛主席对邓华寄予厚望,对他说:“要准备同美国人打前所未有的大仗,他打他们的原子弹,我们打我们的手榴弹,找到美国人弱点,然后打败他!”

邓华感受到了主席的重托,郑重地点了点头,对毛主席敬礼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在朝鲜战场上,邓华指挥了众多堪称战争艺术的战役,如上甘岭战役、夏季反击战役,在1953年美方代表迟迟不在协议书签字的情况下,他再次发起金城反击战,彻底打崩了美国人的自信心,逼他们在板门店坐下来签订了停战协议。

三、邓华实事求是,拒绝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55年授衔仪式上,邓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早年,邓华以学习为主,指挥的战役较少,最后能获取到上将军衔完全是厚积薄发,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军建国后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然而,在1959年时,由于彭德怀是自己朝鲜战场的老上司,所以他也受到了彭德怀案的牵连,虽然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保护下,邓华的冤屈很快被洗清,但也因为这一“污点”,邓华从此被调离了军队,1960年开始在四川省担任副省长的职位,只从事地方政务,不再管军务。

一直到79年中央军委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到了真要动刀动枪的时候,邓华才再次被军委看重,希望他再次出山。

对此,邓华笑着摆摆手表示拒绝,对军委派来的代表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是不敢保证能打胜仗。”

军委代表很是吃惊,他不敢置信地问:“老将军,您怎么会没有信心呢?”

“我不是没有信心,只是毛主席生前说过,战争的胜利要看最后是否达到了自己战前制定的战略目标,对于越南的用兵,军委是想教训他,而不是彻底打死,这并不符合我的风格。”

接着,他进一步仔细地给军委代表分析了自己不能去越南战场的原因:

第一点,对越南作战是中国方强势打弱势,这就要求军队要速攻速胜,不能拖延。

他用兵风格保守,不契合军委制定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点上,他觉得用兵大开大合、作战风格凶狠的许世友、杨得志这类擅长迅猛进攻的将军反而更合适。

第二点,他从59年被撤职,也就在77年开始当了两年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将近二十年里久疏战阵,对于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武器、战术还要去进一步熟悉,这就又需要时间,也不契合速战速胜的要求。

第三点,讲到这点,邓华叹了口气,接着说,越南战场要速胜就要求指挥员要高强度工作,可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能支撑得住高强度的前线指挥了。

讲完这三点,军委代表理解了邓华将军,不再强求。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以徐向前元帅为总指挥,许世友、杨得志等优秀将领为辅佐,中国军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摧毁了越南北部几乎所有的工业基础,3月16日立刻全军回国,不给越南留出打游击战的时间,达到了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中国的这一举动彻底打疼了越南人,使他们再也不敢叫嚣。

彼时的邓华将军因肺部病变在上海修养,听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很为老战友们的胜利感到开心。

他身上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次帮助了国家,他在这种紧要关头不能强行上场,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战士们负责。

他也知道自己临阵不上场会惹来外界的流言蜚语,但他不在乎,在他看来自己的面子比起战场的胜利来说那是一文不值。

此后,邓华的身体状况果然如他所说的一样不断恶化。

第二年即1980年7月3日,邓华上将在上海病逝,一颗纯洁的红色心灵自此停止了跳动,享年70岁。

40 阅读:17927
评论列表
  • 2024-03-15 14:32

    打天津是刘亚楼

    黯然销魂者 回复:
    刘将军是总指挥,邓将军是兵团司令。
  • 2024-04-12 20:37

    刘亚楼和邓华各领一个兵团分片对攻。刘负总责。101主张打唐沽,邓主张打天津。战略上邓胜刘。战术上刘负总责。

广洲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