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粟裕前往阜平汇报,主席听后大惊:你想全歼450万蒋军?

广洲谈过去 2024-03-06 11:52:30

1948年,沙土集战役结束不久,粟裕便又接到了中央军委让他率部渡江南下的命令,目的是把中原的敌军引向江南,为大别山和中原地区减轻些压力,配合中原部队更好的消灭敌人。

面对中央军委做出的这个重大战略决策,粟裕没有盲目的听从指挥去执行,而是认真的对敌我情况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随后他认定,根据现在的战局形势,渡江南下作战不可取,不如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

毛主席对于粟裕的建议很重视,让他到阜平当面来汇报,毛主席听完粟裕的汇报,吃惊的问道:那可是450万蒋军啊,你想全部歼灭?

为打破中原战场僵持局面 上级令粟裕渡江南下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又获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随后进入大别山,准备建立鄂豫皖边根据地。

为了给刘邓大军建立根据地创造条件,毛主席指示陈赓、谢富治率部南渡黄河,前往豫西、陕南,去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紧接着又下令让刚取得沙土集战役胜利的陈毅、粟裕,率部越过陇海路向南开进,到豫皖苏边去建立根据地。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三路大军很好的完成了在中原地区的战略任务,与此同时,战局形势也开始转变。

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这让蒋介石心生恐慌,坐卧不安了。

1947年11月上旬,蒋介石决定调集重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围剿,其中派22个旅的兵力坚守住陇海和平汉两路的要点,派11个旅的兵力把陈粟大军钳制在黄淮地区,另外再派5个旅在豫西牵制住陈谢大军。

蒋介石做好部署后,马上成立起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总指挥是白崇禧,赣、皖、豫、鄂、湘五省的军政大权全部由白来掌控。

1947年11月27日,白崇禧率重兵气势汹汹的扑向大别山,向我军围剿了过来。

在反围剿斗争中,我军虽然作战顽强,但由于兵力悬殊过大,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但还是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敌我双方在中原战场上处在了一个僵持的状态,尤其是刘邓大军,被国民党重兵死死围困,处境很是不妙,而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一时难以寻到战机,对敌军来一次大的歼灭战。

1948年初,蒋介石为了巩固其长江防线,使江南基本统治区的安全有保障,于是便加强了中原地区的防御,他将中原战场划分成了好几个绥靖区,各区各自负责各战略要点的防御。

另外,还有全部由主力部队组成的六个机动兵团,兵力约37个整编师,66万余人,时刻待命寻找时机对我军发动进攻。

蒋介石企图采用“分区防御”的战略方针,牢牢控制住津浦路,对我中原部队进行分割,迫使我刘邓大军无法在大别山立足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毛主席、周总理,还有陈毅,对当时中原地区的战局进行了认真分析,他们共同认为,老蒋虽然是处于战略防御地位,但在兵力上却占了很大的优势,具有发动战役性进攻的能力,对于这点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针对中原战场的现实情况,毛主席、周总理和陈毅也商定出了一个作战方针,决定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下,希望用此招来有效的调动和分散敌军兵力,尽快打破中原战场这种僵持的局面,减轻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压力。

粟裕针对“渡江南下”提出了不同意见

粟裕认真看完了中央军委发来的指示他渡江南下的电报,他明白毛主席等领导人制定这一重大决策,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江南,分散敌军兵力,配合我军在中原战场的作战行动,扭转中原地区的战局。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一方面开始着手进行渡江南下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则同参谋长陈士渠和政治部主任唐亮,对当时的敌我战略态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粟裕认为,扭转中原战局,然后发展战略进攻,这是必须的,但就现在这种状况,不应该渡江南下,而是应该继续留在中原,与刘邓、陈谢,三大野战军联合起来,由刘邓统一指挥,寻机打上几场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经过再三思索,粟裕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总结了一下,通过电报向中央军委做了汇报。

毛主席对粟裕的电报很重视,本来准备动身要回前线的陈毅,被毛主席留了下来,继续研究关于粟裕渡江南下的事情,最终的研究结果,还是决定让粟裕率部渡江向南挺进,从而起到把敌军主力调动出中原的作用。

随后,毛主席给粟裕回电表示,可以让渡江部队再休整一个半月,推迟渡江的时间。

粟裕看了毛主席的回电后,只好按照命令继续为渡江南下做准备。

但在做准备工作的过程中,粟裕仍未停止研究和思考,翻来覆去的分析着敌我双方的情况,站在地图前观察、测算、沉思,努力思索着改变中原战局的最佳方案......

粟裕思来想去,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现在渡江南下确实不如继续留在中原,但自己已经向上级提议过了,没被采纳,现在自己还要继续向上级反映吗?粟裕心中犹豫不决。

粟裕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先向司令员陈毅说说自己的想法。

当陈毅听完了粟裕的汇报后,吃惊的说道:“过江可是中央下的命令啊,你难道要违抗中央的命令?不过江?”

不过随后,粟裕又详细分析了一下自己不支持过江的理由,陈毅沉思了片刻后,表示可以以粟裕个人的名义,把这个再次上报给中央。

毛主席率领党中央各机关于3月下旬离开陕甘宁边区,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于4月11日顺利抵达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4月18日接到了粟裕的电报。

对于善于思考又善于统兵打仗的粟裕,毛主席一直都非常的欣赏,因此,当他看到粟裕再一次就渡江南下提出不同意见时,很是重视。

他想了一下,然后,亲自致电陈毅和粟裕,请他们二位速来中央一趟,共同商议“渡江南下”的问题。

陈毅和粟裕接到毛主席的回电后,于4月25日从濮阳出发,日夜兼程,四天后到达了西柏坡,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同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地——阜平县城南庄。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城南庄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4月30日这天的会议上,毛主席等中央重要领导人,认真听取了粟裕关于暂不渡江南进、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地区歼灭强敌的方案。

粟裕讲的有理有据,说的很是详细,大家听得都非常投入,偶尔还有人插一句询问方案的细节。

毛主席端起杯子喝了口水,突然站起身,盯着粟裕,有些吃惊的问道:“老蒋的450万正规军,难道,你是想在长江以北把他们全部歼灭?”

听了毛主席话,粟裕坦率的表示,全歼有些不大现实,他只想集中兵力先歼灭蒋军50万至60万的精锐力量,这样的话,我军渡江南下后,在南方也就不至于有太大的战斗,南方那些省也就少受些战争造成的破坏,等被我军解放后可以容易恢复些。

听了粟裕的解释,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都不住的点头表示认同,最后,会议做出最终决定,党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下,留在中原战场尽多的歼灭敌军,这次会议就是大家熟知的“城南庄会议”。

粟裕未辜负党中央的信任 豫东战役创奇迹

会议结束之后,党中央派朱德前往濮阳地区华东野战军的驻地,对粟裕兵团进行慰问,同时指导华野的工作。

其实,朱德早就运筹着想在中原战场打一场大的歼灭战,这与粟裕的思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在华野慰问期间,朱德与粟裕就中原歼灭战的事情,谈了很多,朱德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粟裕受益匪浅。

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尽多歼敌的作战方针确定之后,粟裕便开始忙碌战前准备工作,筹划豫东战役的战略部署。

1948年6月17日,粟裕看着时机差不多了,一声令下,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纷纷出动,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发动大规模兵团作战,史上称为豫东战役,它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攻克开封;第二阶段是在睢县、杞县围歼国民党军的两个大兵团。

在这次大规模战役中,我军顽强地与敌人连续大战了20天,共歼敌9万余人,中原大部分地区被我军解放。

受到重创的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再无能力实施战役性进攻,此战役之后,敌我双方在中原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中原战场的战略局势也被成功扭转。

7月13日,党中央毛主席发来电报,明确指示粟裕兵团在现地区继续作战到明年春季或者夏季,把敌军歼灭的差不多了,然后在向南挺进。

从毛主席的电报中,可以明显看出,党中央对这次大战非常满意,已确定了我军要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方针,决心把国民党主力歼灭在中原战场......

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面对上级已经决定了的事情,粟裕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斗胆直陈 直抒己见,这个勇气很让人敬佩。

不过粟裕也确实很有战略眼光,他的意见非常正确。党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暂缓了渡江南下行动,随后发起了豫东战役,这次战役完美的把老蒋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防御体系给搅乱了,起到了调动敌人的作用。

最明显的体现的就是,趁黄伯韬兵团去驰援豫东战场之际,粟裕令正在津浦线配合作战的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发动了兖州战役。

战役胜利后,津浦路被斩断,使济南守军成为孤军,随后,粟裕抓住战机,率部离开中原赶往山东,发动了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胜利后,成功的把华东、华北两大战略区连在了一起,自此,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也被徐徐拉开,从而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0 阅读:13

广洲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