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雷军宣发风格务实稳健,背后是小米汽车悄悄盈利?

没有讲新概念、没有讲新技术、雷军发布会务实稳健。近日,在小米汽车第50万辆下线仪式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说

没有讲新概念、没有讲新技术、雷军发布会务实稳健。

近日,在小米汽车第50万辆下线仪式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说“下一步,小米汽车将坚持不懈抓安全、抓交付,在保证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加快生产……”这番低调务实并强调安全的发言,让一些网友认为和往常的宣发风格有所不同。

雷军还表示,小米汽车会持续做好这几件事:第一,坚持不懈抓安全、抓交付。小米始终认为,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在确保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小米汽车全力以赴加快生产。第二,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第三、推进AI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雷军稳健的发言背后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小米汽车盈利了!要知道2024年雷军还曾公开表示,每卖一辆车要亏损6万元,只一年的时间小米汽车竟然扭亏为盈。

小米集团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季度突破千亿;经调整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创历史新高。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小米的汽车业务,汽车业务及AI等创新业务三季度收入飙升至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83亿元,同比去年的同期的95亿元增长197.9%,经营收益为7亿元。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总销量为108796辆,这意味着如今小米的单车净利润达6434元。

截至11月24日收盘,小米股价为38.66港元,相比6月27日61.45港元的股价高点,跌幅为37%。2025年年内股价涨幅约为11%,相比2025年小米股价全年121.2%的涨幅,上涨幅度趋缓。

50万辆里程碑

雷军在发言中提及小米汽车从0到50万辆用时1年零7个月。正如雷军所言,50万辆对汽车行业巨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意义非凡,50万辆汽车的下线,意味着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更意味着“活下来”。小米汽车不仅“活下来了”,还实现了盈利。

和传统车企对比缺乏实际参考价值,以造车新势力横向比较才更有说服力。造车新势力以“蔚小理”为代表,蔚来2014年成立,2024年5月第50万辆下线,用时约9.5年。小鹏汽车‌同样在2014年成立,2024年9月第50万辆汽车下线,和蔚来用时相当,理想汽车在2015年7月成立,2023年9月50万辆汽车下线,总用时8年。

要从首车下线到50万辆计算,蔚来2018年5月27日首车下线到50万辆耗时6年。小鹏首车下线时间为2017年10月12日,到2024年9月的50万辆下线,耗时7年。理想首车下线时间为2019年11月20日,到2023年9月的50万辆下线,耗时不足4年。

小米汽车在2024年3月28日开售至第50万辆,用时1年零7个月,创下全球新能源车企达成该目标的最快纪录(仅用602天)。

汽车媒体人张智勇认为50万辆汽车下线标志着小米在规模化生产、技术实力和市场认可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小米汽车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50万辆下线意味着小米已建立完整的研发、制造、销售、交付和服务体系,能够稳定满足市场需求。小米刷新了全球新能源车企最快纪录,显示其生产效率和供应链协同能力。”

50万辆下线通常伴随盈利拐点。标志着已经通过了市场的检验,被市场认可。小米汽车平均每辆车净赚6434元,表明其商业模式已从初期投入转向盈利阶段,同时为后续40万辆年度交付计划奠定基础。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巩固车企行业地位,对整个车圈都有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技术标准或生产模式革新。小米计划未来5年投入2000亿研发资金,持续强化AI与智能制造的融合,或带来整个新能源赛道新一轮竞合。 ‌

关于盈利时间雷军没有说大话

雷军曾预测汽车业务2025年Q3-Q4盈利,在当时引发不少质疑。小米汽车真的在2025年Q3(7-9月)实现单季盈利7亿元,甚至比雷军最初的预估要早上一个季度。从首车交付到盈利仅6个季度,换算成单月,从单车交付到盈利,小米汽车耗时18个月,这已经创下全球车企盈利耗时最短的新纪录。

作为全球新能源车企最成功的特斯拉,从首车交付到盈利,耗时116个月,约为10年,理想从首车交付到盈利耗时66个月,约为5年半。2015年成立的零跑汽车,盈利耗时约9年。2016年成立的赛力斯,到盈利也耗时9年,即便是小米从2021年9月成立之日算起,其盈利耗时时间也为全球车企盈利耗时之最,成为国内第五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前四家分别为比亚迪、理想、赛力斯和零跑。

2014年成立的蔚来和小鹏,至今没有实现盈利,虽然李斌多次喊出“下一季度盈利”的口号,也表示力争今年Q4实现盈利,但2025年上半年120.3亿元的净亏损,让蔚来今年盈利的难度加大。而从成立至今,截至2025年7月,蔚来累计亏损已突破1300亿元‌ 。其中2024年单年亏损达22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68.91亿元‌。今年第二季度亏损51.41亿元,相比2024年第二季度51.26亿元的亏损,亏损不仅未能收窄,还有扩大趋势。

小鹏在智驾和双能源战略‌X9超级增程车型预售火爆,以及MONA M03单月交付超1.5万辆,G6累计交付6.5万辆的规模优势,加上费用优化,2025年Q3小鹏汽车综合毛利率突破20%,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汽车毛利率达13.1%,今年第四季度有望盈利。近四个季度净亏损分别为13.3亿元、6.64亿元、4.778亿元和3.8亿元,亏损收窄明显。

即便蔚来和小鹏能够如愿实现第四季度盈利,算下来盈利用时长达11年之久。赌上自己全部身家的雷军为造车几乎“破釜沉舟”,多次强调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迅速打开市场,雷军亲自挂帅,曾透露,自己有一半精力投向造车,1/4在手机、IoT和高端化,1/4在其他事情上,可见他对小米汽车的重视程度。

小米汽车入局造车时,不少人认为小米入局太晚,造车会拖垮手机主业等质疑,但随着小米汽车的单季度盈利,汽车业务的毛利润已经反超手机业务,足以回击了质疑之声。小米汽车业务也正在进入收获期,开始自我造血。

投资人史保刚认为雷军稳健务实和小米汽车的盈利有一定关系,“新能源汽车能否盈利是决定能否生存的关键,雷军此前高调宣发,都是在为小米汽车盈利而努力,现在小米汽车盈利了,雷军心里的压力自然会小很多。”

毛利率依然处在前列

三季报财报显示,小米汽车销售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97.9%,收入激增的核心原因除了销量增长之外,平均单车售价也在提升。今年三季度小米汽车平均每月销量超过3.6万台,比第二季度每月平均多出9200台。

在小米实现扭亏为盈的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售价)在不断继续上升,由上一季度的 25.36 万元小幅上涨至 26.00 万元,平均售价上涨0.64万元。单车平均售价的提升,小米YU7功不可没。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2024年单车净利润为‌8400-8500元‌‌,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约‌9400元‌。增长主要源于高端车型(如汉、唐)占比提升至38%及海外市场高毛利率(28.87%)的拉动,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单车净利润,目前小米汽车6434元的单车净利润,相比比亚迪和长城等车企还有一定的差距。‌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9月25日信息显示,小米 YU7上市3个月,交付已超过40000台,本季度小米 YU7 的交付大约占总交付量的40%左右。而小米YU7的售价明显高于小米SU7,标准版起售价为25.25万元,比小米SU7入门版和中间配置都要贵。最高配的Max版本32.99 万元起,若添加所有选配后,单车售价可超过41.7万元。

尽管相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从26.4%变为25.5%,但这一表现依然是行业头部。在已经上市的车企中,只有赛力斯28.93%的毛利率高于小米。此前毛利率最高的理想汽车在2023年整体毛利率达22.20%,但今年第二季度下滑至20.06%。特斯拉在今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也下滑至17.28%,相比上年同期18.44%的毛利率下滑明显。

尚未盈利的小鹏整体毛利率为20.14%,主要原因是依托对外服务的拉升,而理想、特斯拉的毛利率下滑均受到价格战等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小米汽车一直没有参与价格战,也是目前相对保值的新能源车型,又通过新产品拉升单车平均售价,也足以证明小米汽车在市场的影响力。

小米汽车扭亏为盈,对雷军和小米来说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整个新能源车行业依然面临挑战,比如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退坡、市场面临饱和等等,当然这也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问题。

雷军在发言中多次强调安全,并表示会用实际行动交出更好答卷。这可能预示了小米汽车下一步的技术重心和战略,毕竟安全才是汽车全行业的基本盘。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梦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