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冲锋枪,不再采用侧插弹匣的设计了?

不正常世界 2024-05-15 16:42:41

侧插弹匣的冲锋枪曾是冲锋枪的主流设计,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斯登冲锋枪,德国的MP18,这些也都是国产战争影视作品中的常客。

但是在如今的各国军队中,制式的侧插弹匣冲锋枪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已经绝迹了,只有个别武器杂乱的军队还有少量装备,比如印度军队中偶尔还能看到“斯特林”L2A1冲锋枪。

其实从二战开始,侧插弹匣冲锋枪就已经开始逐渐被淘汰了,比如德国军队的MP40,苏联军队的波波沙,美国军队的汤姆逊。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冲锋枪设计的转变呢?

斯登冲锋枪

冲锋枪诞生于一战,当时双方步兵想要在堑壕战中取得突破十分困难,每次集群冲锋都被重炮和重机枪造成巨大的伤亡。因此步兵作战逐渐从集群冲锋转变为多路径小股突击,这就要求突击队自己要拥有强大的单兵火力用于堑壕内的近距离作战。

由于步枪太长,以及射速慢,因此很多突击队员会携带手枪和大量的手榴弹,但这样的火力并不能满足需求;同样对于防守方而言,一旦敌人摸入堑壕,他们也需要一种拥有强大火力输出的近距离作战武器。

冲锋枪就此诞生,特点就是小尺寸、高射速、大弹量。

一开始的冲锋枪设计,弹匣要么是插在上方的,比如意大利的OVP1918和M1915,要么是插在侧方的,比如德国的MP18。

之所以如此设计是考虑到了不论在堑壕内防守时,还是在突击过程中,士兵匍匐时都方便士兵进行卧射和更换弹匣,尤其是突击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卧射姿势,保持更低的姿势可以减少身体暴露面积,而且再次基础上可以较为方便的增加弹匣容量。

在后来的下置弹匣冲锋枪中,很多设计采用的都是20发直弹匣,比如汤姆逊,就是担心卧射姿势会比较高。

那为什么到二战时,下置弹匣又开始逐渐成为主流了呢?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轻机枪的发展,此时轻机枪已经可以作为一种灵活的自动武器伴随步枪兵移动,步兵依靠冲锋枪进行火力输出,以及手持冲锋突击卧射的需求大大减少。而且随着轻机枪、半自动步枪,以及自动步枪的装备,冲锋枪射程短、威力小、精度差的特点被进一步放大。

另外,随着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堑壕战已经被运动战代替,堑壕战中需要的就是近距离“泼水”,但是在运动战中,便携性和精准度就有了要求。

侧插弹匣的冲锋枪横面大、重心偏,虽然火力猛,但是距离稍远就没有准度。因此射手在使用侧插弹匣冲锋枪设计时都需要托着枪口的散热套来保持射击的稳定性,但这也就会造成烫手的问题。电视剧中手握弹匣的射击姿势是错误的,这很有可能造成供弹故障,至少也应该握弹匣井而不是弹匣。

而下置弹匣的冲锋枪虽然在威力上仍比较小,但是在火力不减的情况下,射击精度有了较大提升,在突击步枪普遍装备前,下置弹匣的冲锋枪就成了大部分军队的主流选择。

到了今天,随着瞄准镜、战术手电、激光指示器等战术配件的普及,侧插弹匣冲锋枪扩展性差的缺点又被进一步放大,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放弃了“斯特林”冲锋枪,转而开始使用MP5,就是因为侧插弹匣设计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化需求。

另外,如今冲锋枪在战场上的角色已经被突击步枪取代,冲锋枪的定位一是自卫武器,在军队中主要是自卫武器,给一些后勤或者车辆驾驶员及技术兵种来用,二是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下,比如特种部队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在城市反恐中使用冲锋枪,主要是考虑到使用手枪弹,有较强的停止作用,以及防止过穿误伤无辜平民。

因此侧插弹匣冲锋枪最大的优势便于卧射,也就不再是硬需求。因此,这样的设计淘汰是必然的。

此外,在目前最多使用冲锋枪的城市反恐中,常会进行室内近距离战斗,就是常说的CQB,这类作战中讲究的是减小立姿时身体和枪支的横向暴露面积,下置弹匣的冲锋枪显然更适合。侧插弹匣冲锋枪减少的卧姿纵向面积而非立姿横向,对于左撇子更是噩梦,所以在使用冲锋枪最多的场所,城市反恐中,也失去了地位。

3 阅读:1533
评论列表
  • 2024-05-16 13:29

    m249算不算侧插弹匣

  • 2024-05-18 18:19

    不需伏地[得瑟]

  • 2024-05-20 16:29

    因为实战中不容易携带,而且不方便操作,影响单兵战场反应能力。

  • 2024-05-16 07:10

    为了阵地战开发出来的。。。

  • 2024-05-25 11:54

    圆形弹匣冲锋枪好像就俄罗斯有[笑着哭]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