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网络喷子和键盘侠越来越多?

不正常世界 2024-05-11 06:32:0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的网络环境越来越恶劣,不仅是各种立场的对立,就连穿个衣服吃个饭都能引发一场骂战上热搜。

键政圈、体育圈、娱乐圈可以说是三大重灾区,从这些圈子里“带头冲锋”的人的发言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有着极高的优越感,并对不同的观念观点采取0容忍态度。

打压手段包括不限于,站道德制高点、扣帽子、造谣、辱骂、人肉……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打压系统,可以有组织有力度地进行网络暴力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闭嘴。

其实很多网民都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都明白很多问题上争吵的原因,都是人们习惯用二极管思维和双标去看待问题。

“二极管”这个词其实和“扣帽子”是一样的,就是用贴单一标签的方式去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并对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行为进行单一划分。

比如梅西和C罗的极端球迷,双方的极端粉丝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极力地否定、污蔑、造谣对方的偶像和粉丝群体,只要说你喜欢梅西或C罗,就必须通通打倒。

在2022年世界杯,阿根廷第一场输给沙特以后,C罗的极端粉丝,包括一些网络大V、UP主发起了疯狂的嘲讽,梅西粉丝一度失去了在网络上的“呼吸权”。而在梅西率领阿根廷夺得世界杯冠军后,C罗粉丝也失去了“呼吸权”。在C罗的利雅得胜利中国行取消后,C罗粉丝更是如同堕入地狱,难以抬头。但不久之后梅西的迈阿密国际香港行后,梅西粉丝不仅失去了“呼吸权”,甚至被架到了政治、民族的高度,喜欢梅西就是不爱国就是叛国。

梅罗极端球迷的相互讨伐中,并不愿意去了解背后的客观事实,只要抓住一个现象就往死里打压,强行拉站队。这就是典型的“二极管”和“双标”的体现,所以双方群体的回旋镖众多。

其实很多球迷在这其中非常尴尬,明明对这场骂战无感,却又被无辜卷入。比如我喜欢梅西,但我不讨厌C罗,一旦我在网上说了称赞梅西的话,立马就有C罗极端粉骂“儒迷”“老鼠”,而如果我说了维护C罗的话,梅西极端粉又会骂“罗结晶”“骡子”。

而且很多人还会发现,如果你本身并不愿意去辱骂对方,只是想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加入争论,那争论到最后基本上也都会被同化,即便没有使用一些激烈言论,但也会变成极力抬高自己偶像的地位,而拼命拉低踩死对方的地位。骂战也会逐渐偏离原来的目的和领域,脱离足球本身。

但其实如果把单一的标签撕掉后,你其实会发现对方也没有那么可恨,因为你会发现更多的共同点。比如我是梅西粉丝,我大学期间的一个同学是C罗粉丝,但我们两人从来不会因为梅罗的问题吵架,因为除了粉丝的身份以外,我们还是同学、是足球运动的爱好者、在院队还是披着同一件球衣的队友。

而如果只有梅罗球迷的标签,我敢相信,我们虽然不一定会打起来,但一定成为不了朋友。这一现象在各大领域中都是如此。

比如如果你喜欢日本食物、日本动漫、日本服装,我相信在网络上你一定会被扣上“精日”“汉奸”的帽子,然而现实里你其实很爱国、会献爱心、为国家缴纳的税比骂你的人多的多。

更悲哀的是,一些国产的动漫也会被极端人士一口咬定是日本的东西,被当街撕毁,比如不久前的盗墓笔记海报。

极端人士就是通过某一个单一现象,给你贴上了单一标签,否定了你丰富的人格。在这种极端攻击之下,导致很多人并不在网上展现真实的自己,并最终沉默,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那么网上极端的声音也就会越来越猖狂,最终形成了当前的网络环境。

这些“喷子”和“键盘侠”又图什么呢?

对于一些大V或者明星或者政客来说,其实就是图流量,通过制造话题为自己谋利,但这是少数中的少数。

从心理学上来说,大部分所谓极端的人,其实只是对“认同”的渴求,就像你发朋友圈或者某条评论,有很多人给你点赞一样,一旦获得了大量的认同,心理上会得到满足,而这种认同如果扩大到某个群体,就会成为一种“身份认同”。

普通人都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因此会越来越集中于自己的舒适区,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这个社交能力极大的场合,所以一旦形成某种主要身份认同就会表现出对其它身份的排斥或者刻意无视,越是攻击不同观念,哪怕是己方的温和派,越能证明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所谓“忠诚”。

但这又往往会形成某种双标。比如,一些人天天喊着抵制日货,还要砸日本商品,但是他私下里又会去看日本小电影,一口一个“哟西”说的比谁都流利。

所以,网络上大多数极端的人只是想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寻求成为各种社会团体的成员,因为这可以提供他们无法靠自己获得的所谓“积极”的肯定,还会认为那些团体之外的人能力不足道德水平低下,通过划分出我们和他们的边界而产生优越感,满足对地位的内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中,多数网络极端派都是社会边缘人,他们发表极端言论可以帮助他们宣泄心中的“孤立感”,而且点赞转发越多,越会产生一种优越地位,以及受关注后的快感,甚至还乐于看到由此引发的对立和冲突,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主宰事务的错觉。

所以,一些人不惜造谣也要炒作,不仅仅是为了流量上的商业利益需求,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变态自我需求。

0 阅读:1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