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德国颁发“金鼻子剽窃奖”,中国获得7连冠!连续七年拿这个“奖”,中国企业是该脸红

德国颁发“金鼻子剽窃奖”,中国获得7连冠!连续七年拿这个“奖”,中国企业是该脸红还是该反思?这个听起来像玩笑的奖项,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一段尴尬的成长史。 第一次听说“金鼻子剽窃奖”时,我还以为是哪个网友恶搞的段子。 查了资料才发现,这奖是德国设计师里多·布瑟在90年代搞出来的,本来是讽刺学术界抄袭,后来不知怎么就盯上了制造业。 每年2月在德国小城剧院颁奖,台上挂着个金色大鼻子模型,获奖企业的产品照片被投在大屏幕上,配上阴阳怪气的颁奖词,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这个“金鼻子”挺会玩隐喻,说是“对他人成果的敏锐嗅觉”,说白了就是讽刺那些专抄别人设计的企业。 中国企业“拿奖”最多的那几年,消费电子、家电、日用品都中过招。 有次颁奖礼上,一款中国智能冰箱因为操作界面跟德国品牌长得太像,连评委都忍不住调侃“这鼻子比警犬还灵”。 其实不光中国,后发国家搞制造业好像都绕不开模仿这一步。 日本50年代抄美国汽车,韩国80年代仿索尼电器,连德国自己当年也是靠复制英国机床起家。 中国企业刚开始接外贸订单时,客户直接甩来样品说“照着做就行”,本来想搞原创设计,但小厂哪有那个研发钱?只能先从模仿起步,毕竟活下去比面子重要。 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国家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利法一改再改,侵权赔偿额度涨了十倍不止。 华为那年把研发投入提到了300亿,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扔钱,现在看人家5G专利全球第一,手机出货量冲进前三,这钱花得值。 大疆更绝,硬是把无人机做成了“中国名片”,全球市场占七成,现在轮到别人抄他们的设计了。 传统行业也在悄悄变脸。 晨光文具以前给国外品牌代工,一支笔赚几分钱,后来建了全球设计中心,去年原创产品卖了65%的份额,故宫联名款还拿了德国红点奖。 比亚迪从模仿丰田到自己搞刀片电池,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特斯拉,海外建厂时连当地政府都要给他们的专利墙拍照宣传。 这两年“金鼻子”颁奖礼上,中国企业的身影明显少了。 查了下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获奖”比例从高峰时的60%降到35%,而且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 那些当年被点名的大厂,现在要么成了专利大户,要么早就转型做原创了。 连续七年拿这个“奖”,与其说是耻辱,不如说是成长的印记。 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业走了二十年弯路,但好歹找对了方向。 现在国家把“中国制造2025”写进规划,企业也舍得砸钱搞研发,相信再过十年,我们该拿的就不是“金鼻子”,而是真正的创新大奖了。 毕竟做生意终究要靠真本事,光靠模仿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