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何建良:在嘉兴实现从“0”到“1”的科创报国梦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邓雪珂通讯员王亦琳制图邬渭渭

青石板映着河光,木桥连起旧巷,秀洲区新塍镇的千年烟火里,藏着江南古镇独有的温润;而在镇中一片崭新的现代化厂房内,赫德碳素的超高温隔热材料研发正紧锣密鼓推进,瞄准的是解决半导体行业辅料“卡脖子”难题,打破国际垄断。

一边是黛瓦白墙的古镇肌理,一边是攻坚尖端技术的科创脉搏,这看似反差的画面,因一个人紧密相连——海归博士何建良。曾远赴英国求学的他,在习得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后,心中始终揣着一个念头:“把学到的本事带回来,为祖国的产业发展尽一份力。”

正是这份初心,让何建良把逐梦的锚,稳稳抛在了新塍这片兼具古韵与活力的土地上。

人物名片:何建良,1978年出生,2006年取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进入英国一家公司工作。2007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嘉兴秀洲深耕发展:不仅在这里先后开启两次创业,还在学业上持续精进,先后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材料学博士后资格。现任赫德碳素材料(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碳素及碳素复合材料的新材料技术研发。

回国

报效祖国也是成就自己

从循规蹈矩的海关公务员,到勇闯“卡脖子”领域的科创者,何建良的人生轨迹,在2004年悄然拐向了一条充满未知却热血沸腾的赛道。

这场改变的起点,只是因为“不想困在按部就班的日子里,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何建良回忆道,考上上海海关学院时,他就穿上了象征责任的海关制服;毕业后,又顺利进入重庆海关。这身海关制服他穿了近十年,肩章见证了他的成长,也渐渐让他生出对“突破”的渴望。他毅然辞职,远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当时还没有创业的想法,只是觉得工商管理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技术,值得学习。”

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却让何建良始终铭记。那天,他走进常去的一家大型中国超市,货架上的涪陵榨菜、重庆火锅底料让他倍感亲切。突然,一段激昂熟悉的旋律钻进耳朵——“是一首爱国歌曲!”他猛地抬头,四处张望,只见一位老华侨笑着掏出手机说:“这是我的手机铃声。”

黄皮肤、黑眼睛,一句简单的中国话,让何建良的眼眶瞬间湿润,“在国外待得越久,越懂‘祖国’两个字的重量。”回到宿舍后,何建良做了两件事:一是将一面五星红旗悬挂在书桌前的墙上;二是把手机铃声也换成爱国歌曲,“这或许就是一个游子在异国他乡,最能直接表达对祖国思念的方式。”

2006年,何建良带着格拉斯哥大学的硕士学位,顺利入职英国威尔克集团,担任总经理助理兼旗下研发机构LoricaResearch总经理。优厚的待遇、清晰的晋升路径,留在英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但老华侨手机里的爱国歌曲像一颗种子,早已在他心里种下“回国”的念头。

真正让这颗“回国”种子破土发芽的,是一场来自嘉兴的邀约。当时,嘉兴市政府在英国爱丁堡举办招才引智推介会。“收到邀请时犹豫过,国内城市那么多,嘉兴于我而言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抱着“多看看、多了解”的心态,何建良还是去了推介会现场,并答应了去嘉兴实地走访的邀请。

2007年,嘉兴用一场“不寻常”的接待留住了何建良。嘉兴市商务局分管招商的领导,没有像其他招商代表那样反复念叨各种数据,而是直接把他带到了春晓源二期小区,“我第一次看到小区里有小河,还有栈道、木桥。”身为重庆人的何建良,从小见惯了大山大川,突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就是那一刻,我知道这里就是我想扎根创业的地方。”

选择

致力实现从“0”到“1”创新

很快,何建良在秀洲区新塍镇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从事的是大气污染治理中污染源控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他还特意选择继续读博深造,“因为创业涉及的领域和之前的积累不完全重合,读博能帮我补齐技术短板。”

凭着这份较真和拼劲,短短几年时间,他不仅成功搭建起团队,更将企业打造成了年销售额上亿元的科技型企业,交出创业生涯的第一份亮眼答卷。

随后,何建良将目光投向半导体SiC晶体生长用热场高纯度石墨软毡项目。

不少人曾问他:为何不留在熟悉的传统行业?何建良的答案始终坚定:“与其在从‘10’到‘11’的同质化竞争里打转,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来一次从‘0’到‘1’的创新。哪怕只是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有从‘0’到‘1’的突破,也算对得起自己接受的博士教育。”

让他下定决心扎进半导体领域的,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家国考量。中国半导体行业长期面临西方“卡脖子”困境,其中用于半导体碳化硅SiC晶体生长工业炉内的高纯度石墨软毡产品,更是长期依赖进口,被德国西格里、英国摩根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价格每平方米高达上千元,而国内同类产品因技术差距,不仅品质不足,更面临被“断供”的风险。

“只有实现国产替代,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何建良心想,自己既有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博士功底,又有工商管理的经验,“为什么不试试打破这个垄断?”

2022年6月,何建良再组团队,创办赫德碳素材料(浙江)有限公司,二次创业的“新战场”选在了熟悉的新塍镇,聚焦研发和生产低成本碳纤维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目前产品被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列为中国战略纤维材料发展重点之一。

然而,作为初创公司,搞研发、建厂、买设备,这些创业资金从何而来?就在何建良一筹莫展时,新塍镇政府主动找上门。“镇里的干部听说了我的项目,专门来调研,帮我对接了嘉兴‘海燕回家’计划的人才政策。”

不仅如此,新塍镇还投入1.2亿元资金,帮忙建设定制化厂房。2025年3月底,当崭新的厂房交付使用,水电气等配套全部到位时,何建良站在干净的车间里,看着预留好的生产线位置,心里满是暖意,“这份支持,不是一句‘感谢’能概括的,让我更加坚信,在嘉兴、在秀洲创业没有选错。”

攻坚

破技术壁垒助力城市产业发展

攻克技术难关的路上,从没有“轻松”二字。

对何建良而言,赫德碳素的研发之路,每一步都在啃“硬骨头”——半导体晶体生长对石墨软毡的纯度、保温性能要求极高,单是灰分控制就需达到国际标准的严苛要求,且实验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两年,企业一边要扛住“研发投入大”的资金压力,一边还要面对“市场接受慢”的现实困境,“客户不敢轻易试用,一炉子晶体原料价值太高,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但这份难,并没有让何建良打退堂鼓。他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凭借读博阶段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积累,以及团队的反复试验,最终实现了两大核心突破:保温性能媲美国际顶尖产品,纯度控制达到半导体行业严苛标准,让国产石墨软毡有了与西方企业产品同台竞技的底气。

眼下,赫德碳素仍在设备调试与工艺固定阶段,虽未正式投产,却已迎来“开门红”:国内一家知名半导体SiC制造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愿意与其共同研发他们专用的替代进口的高纯度石墨软毡。何建良坦言,半导体行业的试验周期很长,现在理论上的技术难关已经攻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实验室里的“突破”,真正变成生产线上的“成果”,让国产高纯度石墨软毡,真正撑起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材料脊梁”。

若说技术突破是事业的“勋章”,那嘉兴这座城市,便是何建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我在全球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经了很多事,却总觉得嘉兴最不一样,它温暖且善良。”这份归属感,让他为自己“新嘉兴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我还把父母接来养老,一家人在这儿才算真正安心。”

从“初来乍到”到以嘉为“家”,何建良与嘉兴的感情,早已从“相知”沉淀为“共建”,他还主动当起了嘉兴“推介官”。2020年,弟弟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主攻建筑数字模型技术,何建良第一时间就推荐他来嘉兴,“嘉兴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你的技术在这儿肯定能落地生根。”在他的“安利”下,弟弟毫不犹豫来到嘉兴,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

对海归人才而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从来不止于优美的环境,更在于能让梦想落地的“土壤”。嘉兴恰恰用“全周期支持”的诚意,为像何建良和他弟弟这样的创业者搭好台,用人才政策解难忧、周到服务暖人心,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也让何建良总想为嘉兴多做些什么。只要政府部门有招才引智活动邀请,他从不推辞,多次以“海归创业代表”的身份分享经历,把自己的故事变成吸引人才的“活名片”。从重庆到嘉兴,从“异乡人”到“自家人”,何建良用创业的坚守、生活的热爱,在这座城市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双向奔赴”。而这场奔赴,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