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

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能源、粮食、关键矿产这些战略物资的需求大得吓人,大部分都得靠进口,就说石油吧,咱们国家七成左右的石油都得从国外买;铁矿石、铜矿这些工业生产离不开的资源,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这种论调听起来头头是道,却选择性忽视了中国为端牢“饭碗”所下的苦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4亿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稻谷和小麦的库存量远超国际安全线,这份底气岂是轻飘飘的结论能否定的? 能源的饭碗同样要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原油产量已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油当量。同时,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在2025年4月底达到15.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条能源自主之路,我们越走越稳。 说到关键矿产资源,我们更清醒得很。国家早已将21种资源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我们一面加大国内勘探,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取得重大发现;另一面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稳定的供应格局。那种认为我们会轻易被“卡脖子”的想法,未免太小看中国的战略远见和极限思维了。 咱们手里有硬牌。全国累计建成的10亿亩高标准农田,超过7亿吨的标准仓房完好仓容,以及覆盖全国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共同筑起了坚实的储备应急体系。这就是我们应对风浪的压舱石。 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向科技和节约要潜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我们同样深知“节约就是增产”,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这种全民共识和科技赋能,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资源。 中国的崛起之路,从来不是幻想在温室里自给自足,而是在直面风险中锤炼韧性。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家底和短板,也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在补短板、固底板。那些只盯着资源禀赋短板就妄下断言的论调,恰恰暴露了其对中国战略决心和行动力的低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