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近期,日本防卫大臣视察离台近岛并扬言加速部署防空导弹,自民党试图修改“无核三原则

近期,日本防卫大臣视察离台近岛并扬言加速部署防空导弹,自民党试图修改“无核三原则”,还计划在九州部署射程超1000公里的反舰导弹,其针对中国的军事动作持续升级,引发外界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关注。但结合历史逻辑与当下实力格局,日本当下绝无偷袭中国的可能,而其历史上频繁偷袭的行为,需从多重维度深度剖析。日本历史上不乏不宣而战的偷袭劣迹:甲午海战丰岛偷袭、旅顺口海战突袭、九一八事变不宣而战、七七事变蓄意挑衅、偷袭珍珠港震惊世界,每次都以小搏大,挑战体量远超自身的对手。这种冒险惯性的形成,首先源于特殊生存环境塑造的民族性格——日本常年受火山、地震等灾害威胁,孤岛封闭环境让其滋生出“及时冒险”的心态,将极端投机视为生存选择。其次,资源匮乏与国土狭小的短板,使其无力支撑长期消耗战,只能寄望于精心策划的偷袭,妄图一举奠定胜局,规避持续对抗的劣势。更关键的是,早期偷袭的成功形成了路径依赖。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偷袭战术为日本带来领土扩张、战争赔款等实际利益,使其一跃成为列强,这种“偷袭 - 获利”的模式固化为战略思维惯性,让日本迷信单次突袭能扭转实力差距。同时,武士道精神崇尚的“一击必杀”理念延伸至军事领域,与军国主义煽动的盲信结合,将偷袭投机包装成军事智慧,进一步助推了冒险行为。但今时不同往日,中日实力差距已形成系统性鸿沟,日本绝无偷袭中国的胆量与资本。当前中国GDP规模是日本的5倍,陆海空及火箭军的人员规模、先进装备数量与作战能力均数倍于日本,形成全方位战略威慑。现代战争是体系化对抗,日本的军事部署虽针对性明显,但在我国完善的预警体系、强大的反击能力面前,任何偷袭企图都等同于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