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维新会”创始人桥下彻突然公开发声了。 据媒体报道,他在电视节目里点名高市早苗的强硬表态,意思很直白:话要跟实力匹配,被对手压住节奏,回不了嘴,形势就难看。 顺着这句往下看,日本这两年确实在加码硬件。2024年度防务开支到7.95万亿日元,舰机、导弹都在推进。但对面海上力量体量更大,远海行动成了常态。掰手腕到关键节点,谁的工具更多、训练更密,谁就占上风。这话放到今天不算新鲜,却被他拿出来当面说,说明内外压力都在叠加。 再往细里说,海上平台是第一块。出云号、加贺号在做改装,目标是让F-35B稳定起降。测试从2021年起有阶段进展,但完整编队形成还需要几年。对照之下,中国已经两艘航母常态训练,第三艘在2024年海试。节点一对比,日本这块短板不该用高音量掩盖,硬件跟进才是底线。 第二块是远程打击。日本在把12式地对舰导弹升级,目标是把射程拉长,计划从2026年开始陆续形成能力。这是补课,对比对面多年在海空火力网络上跑出了协同节奏,日本现在更像在追进度。把这一段讲明白,是提醒:把时间和资源投到能落地的东西上,才是稳的。 防空和反导也得摆一摆。摩耶级等宙斯盾舰到位,舰上弹的组合在优化;岸基系统调整后,改走大型舰思路。对面055等大型水面舰不断下水,远近防空层叠更密。这块差距不算不可追,但要有连续投入和训练,话语不要走在进度前面。 训练是最后一环。日本近年岛屿科目练得多,跨域合成也在拉通。对面远海、跨区演训常态化,科目更完整。这说明谁能把装备和队伍磨成一个整体,谁就能在现场拿回主动。桥下彻的提醒,落点就在这。 外部回应也要考虑节奏。强硬话抛出去,落实不到位,容易被对方抓住节拍反压,进而把现场气氛推高。这不是谁怕谁,是把节奏掌握在手里更重要。 日本内部的不同阵营,最近在抢地盘的声音多了些。把外部议题当成内部站位工具,容易让判断偏向噪音。这次被点名,其实是在提醒:别把扩音当成果。 时间往后推,两三年是关键窗口。出云级改装推进、F-35B数量到位、远程导弹初步成形,才可能把海空一体的能力拼起来。到那时再抬音量,更有底。 同一阶段,对面航母体系可能进一步完善,固定翼舰载机规模扩大也在节奏上。这意味着窗口不会太宽,越是这样越要把每个节点踩准。 所以,这事不在于谁说得猛,而在于谁能把手里的家底越做越实。桥下彻这番话,刺耳,但在点上。 一句话收尾:先把硬件、训练、配套一步步压到位,再谈声音大小,才是稳。
